1
第一章背景研究
4
二、城市概况
1、区位条件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北与
河北省沧州市相邻,西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
聊城市相接,南与济南市相连,东与滨州市相临。
德州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结带、环渤海
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的交
汇区内,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作为中国北
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济南都市圈的西北门户城市,德
州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分工职能和
作用。
背景研究
5
2、区域交通
德州市作为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德石、济邯
三条铁路在此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
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德州到济
南国际空港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小时。
背景研究
区域交通分析图
6
背景研究
4、社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农业
),。
3、经济状况
2008年德州市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人均生产总值24830元,::。从产业结构变化看,德州
市域第一产业比重持续稳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长,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
升,产业结构整体从“一二三”较均衡发展逐步调整为“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
农业上,德州已形成粮棉、瓜菜、畜牧、林果、水产、花卉六大主导产业,是
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
工业上,德州已形成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等八大门类为主的
工业体系,棉纺、建材、地毯、玻璃钢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
产基地。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户籍人口 83%
常住外来人口
17%
户籍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2008年德州市户籍人口与常驻外来人口比例
2008年德州市三产比例
7
5、自然环境
德州自然优势明显,其水系水域资源犹为出众。
境内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等,跨市的骨干河道有徒骇河、
德惠新河和马颊河等,新湖、长河公园、丁东水库、丁庄水库、沟盘河水库、三水
厂水库等大型水面散布于市域。
德城中心城区水系大部属海河流域南系的漳卫南运河水系,主要包括南运河、
减河和岔河(均为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河道),中心城区南侧与黄河支流马颊河相邻。
背景研究
6、历史人文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因黄河而命名,因运河而闻名,是一座河流文
明造就的古城。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时期,黄河流经当时还是一片浅海的德州地区而
入海,经过泥沙淤积,渐渐形成了这片土地,德州先民在此耕作繁衍。德州之“德”
便源于古黄河别名之“德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黄河名为“德
水”,意为水德之瑞。
京杭大运河贯通以后,德州区位优势得到大大提升,被列为四大漕运码头之
一,漕运的兴盛带来了城市的迅速发展。金元两代,德州两度建仓,成为储存漕粮
的基地;明清时期,德州居南北要冲,堪称“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成为南
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孕育和造就了德
州的繁荣和辉煌,但随着运河航运功能的减弱,德州的地位也逐步下滑,运河文化
景观也逐渐消失。
德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盛”,黄河和京杭大运河赋予了德州特有的“水文化”
和“德文化”。在此基础上,德州人将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德州
地域特有的人文品质。
8
三、相关规划
1、《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编)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编)提出德
州城市性质为: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
色的中心城市。城市主要职能体现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中国
太阳城、低碳经济城市和新能源研发基地,环渤海湾制造业基
地,鲁西北、冀东南重要的工贸中心城市,济南都市圈次中心
城市和重要的生产基地。
德州城市发展目标为: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
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
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
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努力创建中国北
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
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依托原东风路为主要发展轴,形成“一带三心三城”、水
绿天然分隔的
2018年-德州南部生态片区规划思路168p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