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孙华同学的父母在学校附近办了一个餐馆。上午放学后,孙华回家吃饭,一些同学也到他家餐馆就餐。据此回答1~2题。
1. 同学们围绕“孙华吃父母给他做的饭菜是不是商品”展开了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是商品,因为这些饭菜的原材料是他父母购买的
B. 是商品,因为加工饭菜要消耗他父母的劳动
C. 不是商品,因为这些饭菜没有使用价值
D. 不是商品,因为这些饭菜是他父母做的,没有经过交换
2. 张显、李梦同学到孙华家餐馆吃饭的时候支付了20元人民币。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20元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②20元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③20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④吃饭交钱这一现象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 在原始社会后期,甲想用自己养殖的牲猪换乙生产的大米,但是,乙不需要牲猪。甲先用自己的牲猪换回大家都乐意接受的贝壳,再用贝壳去换回乙种植的大米。在这里贝壳属于( )
A. 价格 B. 一般等价物
C. 货币 D. 一般商品
4. 我国某农民卖大蒜得到3200元人民币,他用这笔钱在附近商场购买了一台“三星”彩电。在这里( )
A. 购买彩电时这里的3200元充当世界货币
B. 购买彩电时,3200元充当流通手段
C. “大蒜―3200元―彩电”仍是一种物物交换方式
D. 3200元充当大蒜与彩电交换的媒介,且必须是一般等价物
5. 比较“商品――商品”同“商品――货币――商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前者是物物交换;后者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②前者买与卖同时进行;后者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③前者需要多次交换才能成功;后者一次交换就能成功④前者出现在货币产生之前,现代社会不存在;后者出现在货币产生之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下表中①②处空缺的数字应该为( )
[某国货币运行变动状况\&2010年\&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纸币发行量应为①\&2011年\&商品价格总额比上年增加20%\&货币流通速度比上年减少50%\&纸币发行量应为②\&]
A. ①250亿元②300亿元
B. ①250亿元②500亿元
C. ①250亿元②600亿元
D. ①125亿元②700亿元
7. 通过上题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②纸币发行量决定商品价格
③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④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A国预计2013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但由于输入性因素等影响,物价总水平将上涨5%。货币流通速度增加3%。为了防范出现严重通货膨胀,A国决定不增加货币发行量,不考虑其他因素,此举将导致该国物价( )
A. % B. %
C. % D. %
9. 下列对支票认识正确的是( )
A. 支票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方便购物消费
B.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
专题一 生活与消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