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读”的思考
我国古代就把上学叫做读书,把有文化的人称为读书人。就是现在,仍有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的说法。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早就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的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活动。”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课上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让学生读书,使阅读课真正成为读书课、阅读训练课。”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最近撰文曰: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是通过读书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课堂要做到“书声琅琅”,要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
一、重视读的作用
,体会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只有读出声,自己听到,才能把书面文字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一篇课文,多读一遍多得一点好处;多读几遍则体会得更深,感悟得更彻底。对于小学生来说,离开了朗读这个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内容,更难以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语感。学生的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各地都有方言土语,口语不规范,不精练,不准确,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课文中的书面语言是规范的白话文,所选择的课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朗读课文用标准的普通话,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书面语言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语言规范了,写文章语言也自然规范了。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人们自觉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读书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语感,通过多读,让学生接触语言、品味语言、吸收语言,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上的思想教育应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想: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学生能把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读得很有感情,不就说明他们自然而然受到感染了,还有必要再问一句:“你要向老班长学习什么吗?”读那些音节铿锵、朗朗上口的诗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美,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可以为写作积累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语言的积累”“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掌握学过的语言,积累语言,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没有一定数量词语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课文里的好词佳句、谋篇布局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就会在脑子里储存起来,形成各种“范例”,写文章时即可做到意到笔随。
二、加强读的训练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要读得好,就得多读。一节课只读五六分钟,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不要再喋喋不休地讲了,应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另外,讲也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读,以精讲助读。保证读的时间充分应从两方面注意:一方面读的时间至少占上课时间的一半,另
关于阅读教学“读”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