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42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题)
,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
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
(1652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因会试中试的第一名举人程可则的文章“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下级和一级。清廷此举
A. 导致清初的文字狱大兴 B. 促进了科举制完善
C. 意在加强思想控制 D. 规范了官员依法行政
,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 防止丞相专权
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7.《明史·杨巍传》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 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C. 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 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
A. 公民政治高度发达 B. 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
C. 城邦忽视个人自由 D. 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还好,因为暴君只是他一人在做坏事,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据此可知
A.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君主专制 B. 雅典民主排除了“贤人”参与政治活动
C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4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