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禅寺一∶始建于唐九龙禅寺始名“白云寺”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位游方和尚,敲着木鱼云游至白云山,向山主讨要一块风水宝地,建造寺院宝刹。山主问所需方圆大小时,和尚说,只要身上所披袈所盖之地足够。 山主一听, 以为一袭袈裟之地,能有几何?便满口应允。谁知和尚脱下袈裟一撒,竟然罩住了九座山峰。山主一见急红了眼,当场反悔。和尚改口道,只要袈裟所盖一角之地便可。山主亲睹袈裟神功,心知得遇高僧,于是赠予二僧千余平米的山间盆地, 并相助建起寺庙,起名“白云寺” 。因其主峰名为“大山” ,亦称“大山寺” 唐代南阳太守伍登将军出家于大悟山,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颜政也曾隐居“大山寺” ,死后又葬于山寺旁。其时,因西佛东渐,主持亦为得道高僧,一时间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享誉中原二∶兴于宋元大山寺佛事、香火大盛于宋元之交。宋元之间,历 400余年, 大山寺皆定于阴历四月初八、 腊月初八为 “庙会”(亦称“浴佛节” ),庙会之盛之隆,自不待言,即便在平常每月初一、十五日,周边之黄陂、红安、孝感、广水、罗山等地,善男信女斋戒沐浴,敲锣打鼓,燃烛焚香前来朝拜。殿内钟鼓齐鸣,经声一片;殿外游人如织,俯伏叩拜;山下搭台唱戏,以助其盛。这样的朝拜活动一般持续半月左右,数百年间不衰,足见大山寺在古代治世兴盛,乱世亦旺,正可谓山水有灵,佛法无边。三∶鼎盛于明清光绪八年修纂的《孝感县志》记载: “大山寺在白云深处,宋元时旧有禅院,明洪武初,庐山天池寺僧慧彻与徒性寿游至白云,遂挂锡” 。600 多年前,隐居在大悟山的住持“丧吾”和尚云游到大山寺,被大山寺的山水所感悟,便将大山寺增制扩建,又视其周围九座山岭犹如蜿蜒盘旋的九条巨龙朝圣,故此奉称为“九龙寺” 。丧吾和尚俗名李道元,黄安(今红安)人氏,明初 1393年,科考高中进士,历任布政史、按察史、御史等要职,其人性情耿介,忠直不阿,故而得罪高官,屡遭谗言。后因卷入“蓝玉”一案,被太祖放还,逃至木兰山,历五台山,后在大悟山金顶之“祖师洞”修行,自取法号“丧吾” ,每日拜佛诵经、参禅悟道。为弘扬佛法至大悟山一带,以普渡众生。“丧吾”和尚把“九龙寺”扩建成九龙颔首、僧众皆荣远近闻名的寺院。“九龙禅寺”与“九”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山有九峰朝寺;二是园有九井涌泉;三是九十九间庙宇;四是林中树木, 干生九枝, 枝生九叶, 世人观之, 无不称奇。 在“丧吾”大师的主持下, “九龙禅寺”佛法弘扬,徙众广聚,高僧辈出, 佛法灵验, 求神拜佛者一应遂愿。 大师法号 “丧吾”,即“死我”之意,取法佛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义,并由此立下“宁死我一个,也要普渡天下人”之宏愿。后来终于在大悟金顶、白云两地,教化信众,消灾植福,自己也大彻大悟, 悟出天道、 地道、 人道, 故而改 “九 嵕 山” 为“大悟山”。丧吾大师圆寂时,全身温软如玉,众弟子为他建造了真身佛塔,并立下了一块花岗岩碑。相传,丧吾大师真身佛塔四周常年青云缭绕, 形成奇观, 当时文人雅士誉之为 “丧吾青云”。佛塔后在兵祸中被毁,只留下那块花岗岩碑至今尚存,成为寺中的珍宝。为彰显丧吾大师的功德,同时表达其敬仰之情,丧吾大师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又尊称他为“洪武祖师”。四∶延续至清后至清代,据传清入关帝顺治出家于五台山后,曾云游九龙禅寺,并留下诗篇,勒之于寺前古井旁石碑。清程义杰亦曾赋诗云:
九龙禅寺的古往今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