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点的守护者
目睹无数重症病人死前的痛苦,英国女爵士西西丽·桑德斯创立了世界上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成为临终关怀运动的首倡者。她告诉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我们将竭尽所能,不但助你平静离去,更让你在离世前好好生活。”
这句话已经诞生40余年,也被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国内的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上海的王莹是桑德斯的追随者。在母亲突发癌症后,王莹体验到死亡和生命的教育,最终辞去广告行业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建了“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用爱守护生命,走向终点。
选择这条路不仅仅出于善心,王莹认为,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一件事。在临终关怀的旅途中,这群志愿者目睹死亡,更加珍惜生命,也让生命得到最后的尊严。
找到人生的另一种状态
王莹曾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业绩出色,收入丰厚。处在这个光鲜的圈子里,要有怎样的穿着,如何消费,都有着具体物化的标准。王莹常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经常到处跑,忙碌到麻木,晚上有时做恶梦,看见那些表面的繁华会像泡沫一样,啪,一下就没有了。
2006年年底,王莹的母亲被诊断出癌症。拿到诊断书,她问医生:
“后面还有多久?”医生说:“大概不到一年,你准备好吧。”王莹久久站在走廊,腿抖得走不进母亲的病房。
之后的一年多,王莹奔波于家、医院和公司。工作之外,如何安抚母亲,如何面对死亡,让她无比焦虑。她找到当医生的表弟,询问他如何做心理疏导。表弟说,医生一般不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不如自己找个学校系统学习。正好华师大有个这样的班,包括授课和实习,之后可以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王莹就报了名。
万幸,母亲的病情得到控制,渐渐好转,王莹的心理咨询师课程也即将结束。
这时,汶川地震发生了。王莹立即加入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团队。在四川安县的一所小学,有个震后幸存的小女孩,一直跟着她,不说话。有次,小姑娘放了个鸭蛋在她电脑旁边。王莹不肯收,小女孩说,“我知道你是从上海来的跟我们在一起,就很好。”王莹明白,小女孩为这种远道而来的陪伴,感到温暖。当人突遇死亡,犹如身处孤岛,最最渴望有人陪伴。
从四川回来后,王莹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上海还能做点什么?
~4万癌症病人,其中多为晚期。年老和死亡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需要学习的人生课题。为了让我们所爱之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被祥和宁静所环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如何在陪伴的日子里,给予更多心灵的关爱?当亲人离开时,如何不让这成为精神上永久的伤害?
王莹接触到“临终关怀”这个概念,与好友黄卫平一拍即合。一次偶然,两人听闻上海市肿瘤医院缺少能够面对死亡压力的志愿者,这个契机促成了
“手牵手临终关怀志愿团”的诞生。
为了专心干好这件事,她辞掉了高薪的工作。
越到终点,人性越柔软
王莹虽是善意,但许多家属对患者有强烈的“保护欲”,不容许陌生人靠近,对临终关怀也容易误解。在这种情况下,王莹就和志愿者们“泡”在病房里,边学习边消除患者和家属的戒心。
几乎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回避着死亡的真相。家属对病者隐瞒病情,患者也对家属难述心声,他们往往各自纠结在善意而又浅表的谎言中,却不会利用最后的时光,与亲人一起探讨即将到来的死亡,并试着勇敢地一起面对。
生命终点的守护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