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家风主题征文稿勤于持家俭以养德
我的父母作为朴实的农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说不出掷地有声的家风族训。他们只是凭借一个老百姓的本能,做着最本分的事情。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在俺看来,“勤于持家,俭以养德”就是对俺的家风最好的概括。
家风俗称门风,在农村好门风就是庄户人的脊梁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好的家风才能让庄户人挺直腰杆,扬眉吐气。“家风正则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在农村,当然是谁最会种庄稼,谁就最有面子。一个“草盛豆苗稀”的懒汉,在农村是吃不开的,他没有被尊重的快乐。我的父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物尽其材颗粒归仓。他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坚信“人勤地不懒”,所以他们用勤劳地汗水换来丰衣足食,换来邻里夸赞。从小我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干着“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真真切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父母自打成家就是村里勤劳农民的典范,他们现在一把岁数了,仍然闲不住。农忙的时候,自然是极忙的,春种秋收夏耕冬藏,样样在行井井有条,即使最忙的时候,他们也能抽时间饲养着多种家禽家畜,在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大众菜蔬瓜果,尽管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很不科学,但这就是父母的节俭之道。父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吃穿上从不攀比炫耀,但在子女的学业进取方面却不遗余力,砸锅卖铁都毫无怨言。小时候,好吃的东西父母紧着老人孩子,他们舍不得吃,即使是粗茶淡饭也绝不浪费;我的衣服除非穿小了,否则新衣服放在那里,不是逢年过节,妈妈也不会轻易给我穿。除了勤俭节约,在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了待人接物的谦虚,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学到了不怕失败的勇气,学到了积极阳光的心态,更加学会了如何尊老爱幼、吃亏是福……到现在,每次遇见困难、得到荣誉,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依然是我模仿的榜样。父母在勤劳里,收获“锅里有米灶边有柴”的安全感,收获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我们有理由这样说,勤快的劳动,就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也是他们人生幸福的源泉。勤劳,俭朴就是如此默默地沉淀到他们的血液里和骨髓里,流淌到他们所操持的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灵缝隙里,日渐濡染,终成家风,代代传承。
记得老师曾经讲课时说过,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崇拜自己的父母,那是孩子最好的财富。这让我想起初中时老师曾经问过的一个问题:“你的偶像是谁?”我当时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我的父母
我眼中的家风主题征文稿 勤于持家俭以养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