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安文学.doc.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安文学
社会特点:
魏晋南北朝
长期战乱、动荡、分裂
豪门大族垄断政权,寒门庶族倍受压抑
儒家思想衰落
文学特点:
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下则推及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40年),前后达50余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这种“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风貌。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大多活动在建安年间,因而后世把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统称之为建安文学。
二、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
1、时代的呼唤

东汉末年,豪强相争、社会经济残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其文学创作立足于人事,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鲁迅先生曾说:“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2、儒学的衰微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逐渐衰落,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人们对文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人们反对将文学当作简单的劝谏工具,主张叙写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更加注意语言艺术形式的美。
3、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的看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导致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建安文学更加繁荣的发展。
4、领袖的提倡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俊豪。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促成了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及其文人创作的兴盛。
5、文学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
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两汉文学为建安文学的兴盛起到了很好的准备作用。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文学之曹操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
(一)曹操诗歌创作内容
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评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一)曹操诗歌创作内容
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度关山》、《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

建安文学.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opytra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