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婚嫁“六礼”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影响到了农村农民对婚嫁消费和婚嫁礼俗的看法。自古以来婚嫁消费就是农村消费支出的重头戏,所以适当的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今,农民在婚嫁消费上的投入是有增无减,这对于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了一种负担,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之路上的“绊脚石”。
关键词:农村家庭;婚俗;婚嫁;“六礼”消费;社会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91-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影响到了农民对婚嫁消费、婚嫁礼俗的不同看法。
一、农村的婚俗及消费现状
结婚这件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根据我国古代婚俗,从择偶到正式结婚,共需6个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被称为“六礼”。①我国的婚俗大约制定于秦朝前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尽管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其中的某些仪式会有变化,但是“六礼”的基本程序还是保留了下来。
(一)问亲与小见面(相亲):没有“费”的仪程
在乡土社会,男女长到一定的年龄便会有媒人前来问亲,获取并传输在此年龄段的未婚男女的信息,家长们也会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打听自己中意的媳妇或女婿的信息,当然会参考子女的意见。若沟通后双方觉得有必要见面,则会让媒人传话,约定时间地点,此被称为“小见面”。
“小见面”,主要是进行初步的了解,若双方都满意则会继续交往,不满意则到此为止。“小见面”作为婚姻的起始点是不惨杂任何经济利益的,于是给了年轻人足够自由的空间。
(二)大见面(即订婚)
男女双方相互沟通的非常满意,则会进入下一个程序――“大见面”,即订婚。在“大见面”时,男方家会准备好烟酒糖果、订婚宴,等待女方家人的到来,一般会摆4-5桌。而且,订婚当天会给女方“见面礼”或叫“磕头钱”,从2000年以来,现金数量不等,666元、888元、1001元(寓意“千里挑一”),也有按照年份给的,除了给见面礼还有订婚礼,也是情况不一,多少不等,有6000元、8000元、9000元,女方接受后就相当于订婚了,这是作为一种经济束缚出现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轻易悔婚。
(三)婚期与彩礼
订婚之后,家长们都会赶紧托媒人相互协商,定个好日子,此之为“送好”。送好之后双方家就会通过媒人商量彩礼的事。彩礼分为“大包”和“小包”两种类型,“大包”是男方家给女方家足够多的彩礼钱,用来置办所有的嫁妆,所有细节的东西都包含其中;“小包”是双方商量好要置办的东西,女方置办男方出钱,一般都是些大的物件。近年来彩礼有增长的趋势,大约在8-12万元左右不等。
(四)迎亲与婚宴
“迎亲”是婚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环节复杂,有“订菜单”、“发糕”仪式(以此通知自己家会有喜事)。在迎亲当天,婚车会早早来到男方家,吉时一到则出发,一路上还有很多繁琐的细节,比如,遇到井口要盖喜纸、遇到桥要扔喜钱(一元硬币)等,这样的花销至少也得600-800元。
日到当头时则举行婚宴。婚宴当然也
当代农村婚嫁“六礼”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