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乡土情,浓浓紫砂颂
一、引言,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当地文化历史背景
地方美术与当地课堂教育的汇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宋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文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表明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但更确切的记载可以从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得以考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依此,宜兴紫砂至少在明代中后期,就渐为世人所知。
宜兴有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出生的人从小就耳濡目染紫砂陶。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但将审美因子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因子,让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仅能冶美,更能修德,让他们在欣赏紫砂的造型美、水色美之中更能领略“提壶铭志”的风骨美,从而在完善审美心里结构的同时,更加完善他们热爱家乡、祖国、人类文明的高尚情操。
二、自述案例
自古以来,宜兴紫砂陶因为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在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历代陶工和文人一起钻研紫砂陶的泥料、造型、装饰才把紫砂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本课着重于紫砂陶表面装饰,向学生介绍
“大拇指堆花”的装饰手法,由“紫玉金砂”、“文人梦境”、“代代传承”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文人梦境”为本课重点,着重介绍民间艺人与历代文人的联袂创作,才使紫砂陶成为艺术品。“代代传承”是本课的难点,重点介绍了紫砂陶表面装饰的手法“大拇指堆花”,并且组织学生动手创作,感受泥性,提高艺术表现力,得到情感的升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表现和赏析能力。并且,在宜兴丁蜀镇很多学生家中就有人从事紫砂工作,所以学生对课程比较熟悉,所以在此基础上,实地考察、翻阅文献、拜访民间紫砂艺人,从而把赏析、表现、设计、探索相结合才是本课的重点试验,也体验出作为陶都学生得天独厚的天时与地利。
如课堂的导入:“师生配合讲述富贵土的传说:教师点击大屏幕上的图案,学生描述画面,共同完成故事介绍:中国的江南宜兴,一直以来是天下文人学者的梦中情境。太湖的水流趟到这里,如一阕柔软绵长的滩簧古唱,婉约柔韧,这里的山不高,却天生一派妩媚,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古阳羡’(宜兴最早名为‘阳羡’)说起:远古时代,古代阳羡来了一位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边走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上人好奇,纷纷驻足观望。僧人见人们踌躇不前,又高喊到,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人们更加不知究竟,这个仿佛从天而降的破烂癫狂的和尚到底想要干什么,那异僧却越走越快,村上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一路来到了青龙山、黄龙山方向而去,异僧突然不见了,天边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四下张望,见坡前有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成块层层排列,老人们把这些泥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竟出现与从前迥然不同的色彩效果,于是后人纷纷效仿,从此一种世界独有独特的紫砂陶雄踞一方,享誉九州。
”如梦如幻的神话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地考察一些黄龙山紫砂泥矿层,让学生在矿层中找出哪些是
悠悠乡土情,浓浓紫砂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