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谈如何“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采购中心一处何滨
2017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去“知”,即拥有正确的认识论;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如何去“行”,即拥有正确的方法论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至于如何认识“知行合一”,历来存在“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知行同时”的争议。这样,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
按经验,老农知道巨石往往其大部分深埋在地下,很难处理。老农感到无可奈何,多年以来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一天,在又一把犁头碰坏之后,老农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长痛不如短痛,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要处理问题。于是,他琢磨了一个办法,找来一根棍伸进巨石底下。他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石头也并非很重。他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于是再把它推到田边。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来被巨石因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用行动就可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悟到正确的知、正确的行是多么重要!
一、概述
对照《意见》,我们来理解“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含义。
什么是学思践悟?学思践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思考、实践、体悟。“学”是基础和前提。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成器。没有“学”,其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思”是“学”的延伸。“学而不思则罔”,经过思考的加工,学习的知识才更深刻,更具指导性。“践”是“思”的落脚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经过思考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悟”是“践”的升华,总结实践中的一般规律,把这些规律内化为个人独立见解,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什么是知行合一?古人所谓“知”指观念、道德、思想、规则、规律,“行”指实践或者行动。“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认识和实践思想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这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普通人效法的榜样。
“知、行”类似今天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学思践悟中,学思是知,践悟是行。学思践悟是过程,是表现,知行合一是基础、是灵魂。学思践悟的起落点,就是知行必须合一;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正确地学思践悟。
二、“知行合一”的历史
结合中国历史,我们来看看“知行合一”的发展过程。
首先出现的是理学的“知行合一”。“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後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封建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程朱理学最重要的观点“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学当先,知之而后行,历来是中国人做事的正统思维。这种思维的弊病就是,人先应把一切天理都捕捉到手,然后再去实践。长此以往,
许多人都喜欢空谈,君子动口不动手:嘴上功夫天下第一,一旦要其行动,就会束手无策。由于程朱理学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在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加之往往科举中以理学为正宗思想,因此为了走上仕途而学理学的人比比皆是。
到了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王阳明认为,中华从强盛变衰弱的原因正是朱子理学知行二分的流弊。程朱理学重理论,轻劳动,空谈心性,其危害甚于焚坑,害得“宋、元来儒者习成妇女态,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不通经济不懂民情,画地为牢自我禁锢,眼睛朝上不朝下,埋首故纸堆作书蟲。
因此,王阳明根据当时社会及学术界的弊病,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坚决批判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提倡知而必行、真知真行,强调知而必行。王阳明集知行学说之大成,作为其哲学核心的“知行合一”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王阳明认为“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能够深入实相的“知”就是“行”,这样的“知”方不虚妄;能够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这样的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