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1.《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作者:齐萌于春敏
摘要: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在我国愈演愈烈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社会和学术人员之间存在学术不对称、学术不端行为的高收益和法律规范的缺失。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国内相关治理工作的得失,当前我国要有效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建立完善法律制度、设立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制度和新型的学术考察机制。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法律经济学分析;成本效益
☆民族学与人类学
2.《人类学视域下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国阈限理论分析——以南传上座部佛教管理体系中的安章现象为例》
作者:郑筱筠
摘要:安章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管理的权威,其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安章负责管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社会事务,被赋予某种神圣权威;另一方面,其神圣权威却在个人世俗空间被消解。这一悖论性特征人物之所以成功地同时为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世俗社会所接受,在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规范性交融是安章现象的前提,而安章特有的阈限者身份是其身份悖论性特征出现的重要原因。藉此,可对维克多-特纳提出的阈限理论进行中国宗教领域研究的图片和补充。
关键词:安章;阈限;南传上座部佛教
3. 《宗教和谐视角中的西藏佛苯关系浅析》
作者:和晓蓉
摘要:社会和谐之心源于各民族宗教的本质层面。通常话语中的佛苯之争,在宗教和谐视角中是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智慧体系的相互借鉴和吸纳,以自我提升和扩容,显示了它们各自在自身义理之下德统括宇宙的气度和魄力;也是藏民族以完好的原型心灵,无障碍地沟通接纳外来佛教神佛和本土神灵,将其有序编码并持续传承的过程。西藏佛苯关系是宗教和谐内质作用的典范,对世界范围所有宗教传统及相互间关系的重新阐释都有着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宗教和谐;藏传佛教;苯教;佛苯关系
4.《灵与文化创造——黔中乡村的个案研究》
作者:石峰
摘要:当下中国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化复兴,一是“道德取向”的文化回归,二是“市场取向”的文化创造。后者在当下乡村社会的社会文化意义如何,是文章讨论的焦点。由于这种类型的文化传召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从而得不到社区民众的认可,“灵”的观念是民众进行判断的标准。在民众文化批评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民众对外来政治经济力量的回应。文章以此为契机,反思了泰勒的“承认的政治”学说,强调了弱者的主体性位置。
关键词:灵;文化创造;主体性
5.《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作者:徐新建
摘要:在区域性地理类型的影响下,东亚大陆的人类文明长久以来大致呈现为农业和牧业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文字表述的限制,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呈现为农耕汉语一方占绝对主导的格局。是人对两大文明的社会认知与历史记忆也多受此影响,每每表现出以中原农耕为核心的单一偏向。站在如今生态和谐与文明比较的立场上对此重新检讨,从
“牧耕交映”角度看夷夏关联及其影响下的东亚格局,倡导多源与多元的新史观,是夷夏历史书写的新视野。
关键词: 农耕;游牧;夷夏;新史观
6.《佤族与东南亚“U”形古文化带——以神话系统的比较为切入点》
作者:李子贤
摘要:某种特定的神话系统是某一特定文化系统的表征。将我国云南佤族与台湾原住民诸族群,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民族之神话系统进行比较,便会发现以上诸
思想战线 2010.02(云南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