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们是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盱眙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县城了,长期在家里也许还感觉不到,但是外出走走,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盱眙”这两个字很多人等认识了,再也不会被说成“于台”了,而且很多外地人了解盱眙的不光光是龙虾,铁山寺,明祖陵,洪泽湖,他们还知道这里是淮河明珠,帝王故里,生态家园,这些都归功于县领导的英明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可否认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我们还要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作为一名回家乡工作的大学生,我时常感觉责任重大,时常会思考这些,恰逢这次机会,我就斗胆说些自己的想法: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虽然一直在外求学,但是和城里相比,我还是了解的农村的多一些,我觉得现阶段农村是最迫切要求发展的地方。
这些年,农村中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对于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非常有效的,正因如此,现如今我们的农民生活水平和以往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已楼房林立,道路宽敞,但是我们不能轻视,忽略这些光耀背后隐藏的隐患,比如: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教育,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农业是基石啊),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一连串的附带问题。
外出务工毕竟是“外出”,外出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忽视下一带的教育,事实证明,农村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和县城相比的,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步地拉大,现如今,外出务工潮流的冲击,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失业论引发读书无用论,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学生大量的流失。在过去,考上大学是很光荣的事,毕业后也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而如今,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低,就业待遇一般也不是很高,如此,就业形势的转变造成了农村重新形成了一种读书无用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他们丧失了对大学生、对有知识人的一种曾经的敬意。与此同时,外出务工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并成为农村很大部分的经济来源,对年幼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和年长的哥哥姐姐都外出打工,去见识外面的“繁华世界”了,而自己却要孤身留在家里上学,辍学打工,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的诱惑已经超过了留在家里好好学习读书。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目光短浅,认为有没有文化在外面同样能挣大钱,因而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不督促,让孩子待在家里,待在学校中只是因为孩子年龄尚小,不适合外出东跑西颠,至于孩子的成绩好坏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由于外出务工,不能整天陪伴在孩子身边,这部分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也是尽力满足,而不是从教育孩子的意愿出发。如此,这些孩子渐渐地成为校园里的贵族,吃好,喝好,玩好,使孩子形成了有钱就是一切,有钱才是万能的思想,这样势必严重地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农村
中小学课堂学生锐减,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学习动机越来越弱,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尴尬局面。
另外,外出务工毕竟是“务工”,这意味着我们总是要“看别人脸色”, 我们永远要落后别人一步,在别人富了之后才能“富”;意味着务工的青年一代,在见惯了城市的霓虹之后,难以适从农村生活,难以找到自我,难以实质上摆脱“农民”,“俗气”,“小农”这些世世代代的困境。
外出务工因为是“外出”,就意味着能外出的都外出了,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在很打程度上缺乏活力,缺乏安全感和基本的信任感。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看待这些,其实,农村的现实
我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