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基地”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年 级: 2012 级 专 业: 播音主持
姓 名: 孙安妮 学 号: 201210130206
参观沂蒙红色基有感
来到临沂大学, 才慢慢地发现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是多么伟大, 多么让人钦佩, 也许没
有这片美丽红土的见证便也就没有今日美好安定的临沂。 博大的山东。 而真正地参观领略了
这一切才深深地被这片红土,被这种红色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我们先来到了马牧池。 在抗日战争年代, 这里所谓抗日根据地, 数十万军民在此浴战抗
击日寇侵略,而一件件感人至深的“红嫂”故事便也就发生在这。
战争年代,“红嫂”用乳汁救过伤病员的感人事件,至今广为流传,而故事的原型就是
明德英。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 后来嫁到了马牧池乡横河村。 抗战
爆发后, 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坚持抗战, 一切为了民众的行动, 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
深厚感情。 1941 年冬天,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的八路军从山东纵队司令部。 11
月 4 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受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
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
期的明德英打破了封建思想, 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 随后, 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
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 1943 年,她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
队军一处香炉石分所 13 名看护员庄新民。
1961 年,山东合租名作家刘志侠,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是势
力,创作了短片小说《红嫂》 ,编入京剧《红云岗》 ,舞剧《沂蒙颂》 。1964 年 8 月 12 日晚,
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是,观看演出的毛泽东、朱德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
指示《红嫂》这处系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
人做新时期的“红嫂” 。从此以后“红嫂”更加闻名天下,后来救死扶伤的女性被冠以“红
嫂”的美名,而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民的敬重和爱戴。国
防部袁部长迟浩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
同样让我感动的是 32 名妇女“火线桥”的故事,李桂芳, 1925 年出生于沂南县岸提镇
沿路村的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当过“童养媳” ,在地主家干过长工, 幼年艰苦的生活促使李
桂芳十五岁便参加革命, 并成为村里如女活动的零头人, 他们送郎参军, 救护伤员, 缝军衣,
做军鞋,汝阳革命后代,他们在艰苦的年代里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 “让吃着我们摊
的煎饼, 怀揣土制步枪的八路军战士, 能够勇往直前, 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
国民党反动派。 ”1947 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只部队需要迅速过汶河,没有桥梁,政治
寒冬腊月, 喝水冰冷刺骨。 “没有桥腿用人堆, 没有翘班用门板” ,时仁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
桂芳组织村里的 32 名妇女拆掉自己门板, 在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假期了一座 “火线桥” ,当
主力部队通过后, 干部战士看着累到在沙滩上的妇女都留下了眼泪。 而更令战士们没有想到
的是,这些妇女有的已经怀有身孕。
在马牧池, 能够触动心灵的去不仅是原生态的古村
参观沂蒙红色基地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