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在编纂《文选》时从《古诗》中选录的十九首诗歌。这十九首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直接反映了东汉末年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即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古诗十九首,大多是游子思妇之辞,包含着他们的伤情感怀,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游子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一,游子传统的思乡思妇之情。《去者日以疏》中写“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这样的感情在《涉江采芙蓉》中也有体现:游子渡过江水采集莲花,想要送给自己思念的人,然而“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些诗句都直白地表明了诗人想要回到故乡,与妻子家人共享天伦而不能的苦闷,明明是感情融洽深厚的夫妻,却因为游仕在外而不能团聚。
第二,仕途坎坷的彷徨失意及由此而生的及时行乐之感。《明月皎夜光》中诗人写到“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当年同门好友在平步青云之后,诗人本以为朋友会提携自己一把,却不料竟将自己如走路留下的脚印一般抛弃了。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惊讶,愤懑和不平,甚至由此而生出一份怨气“良无磐石固,虚名复合益!”。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乱朝,四方割据,土地兼并,黄巾起义,三分天下,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子郁郁不得志。长期背井离乡的落魄,欲求功名而无门的失意,思归故乡而不能的忧思,使得许多文人心生倦怠,发出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选自《生年不满百》)的感叹。在《今日良宴会》中,诗人听曲而感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在世,如尘土般被风吹散,为什么不先登高位,安享富贵呢?别再辛辛苦苦,安守贫贱了。这可以说是诗人的乐观旷达,但这种旷达是在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上所写就的,这种感情与建安时期文人固守风骨的隐世不同,更不如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襟和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壮。
第三,由现实而生出的人生哲理。汉末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人所奉行的价值标准受到冲击,思想的信仰危机由此而生,老庄思想蔓延,影响到了士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的冲击和交锋,就使得许多文人思考人生的真谛。在《驱车上东门》中,诗人这样写“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由墓地想到了埋在墓地下的人,人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诗人对生命的短促感到分外地惆怅,这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是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写下了这首诗,这与《赤壁赋》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闲适旷达及《离骚》中“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振奋“修能”相比,高下立见。
接下来,我们

浅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8-11-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