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一)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画中之画的小城,便是我们研学旅行的第一站。
一、瘦西湖之游——欲比西子,不输颜色
古人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人常将苏杭与扬州相较,如此便不可不提扬州的瘦西湖了。瘦西湖虽非西湖,却也有一番喜人风貌。西湖之所以曰“瘦”,一指其长湖如绳,二指其清俏绰约之美。沿瘦西湖漫步。看,莲花塔前,清风徐徐,碧桃舒瓣,琼花吐苞;听,五亭桥上,一弯檐角,风铃作响。玉板桥上杨柳依,听鹂馆前独松立。走过湖上草堂,钓鱼台上,两洞三景——莲花塔,五亭桥,钓鱼台,画中有画,景中融景,同学们无不赞叹称奇。
沿着湖边漫步,满眼的琼花林,树上琼花尚未开放,却已有圆球状的花苞了,叶子浓绿,花苞可人,开放之后的盛况,可见一斑。导游向我们介绍到,传说当年隋炀帝爱好扬州的琼花,特意移植一些去了都城,以解对江南相思之苦。哪知无论如何悉心培植浇灌,这琼花树虽高,却就是不肯开花。炀帝无奈,只得作罢。自此,便流传下琼花爱乡的美谈。我们听后都啧啧赞叹,谁说草木无情,这般有情有义之花,无愧为扬州市花,传为佳话。
介绍过扬州市花,同在河岸边摆弄风姿的还有扬州市树——杨柳。杨柳依依,空中柳絮,轻柔自在。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说的便是三月柳絮飘飞如烟如花,遍布城中,如景如画,今日可算是领略到了。
瘦西湖的最后一游,我们来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当年的二十四桥虽毁,然而今之桥,在我们看来仍不减当年颜色。后熙春台作景,旁九曲桥为衬。吹箫亭中,清丽依旧,仿佛还能看到歌女淡妆素裹,吹箫弄笛。虽憾无赏月之风雅,却叹花海夕阳相依之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当年身在洛阳,神驰江南,幼时读词,不懂其缘。而今身陷江南美景,才略解乐天之愁——江南之美,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二、何园之游——匠心独具,中西合璧
小憩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瘦西湖旁的何园。都说苏州园林好,导游却说这何园不输于苏州园林,号称“晚清第一园林”,不知是否如此呢?
进入何园,首先来到的是读书楼。楼前无梯,唯有假山依附。看见我们疑惑的神情,导游笑道:“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便是这个寓意了。”当年何园的主人何止舠为了让儿子何声灏专心学习,特建此楼,以山为路,以石为梯。我们纷纷爬上此楼,顿有爬上“书山”之感。
走过水心亭,看水廊曲折,游鱼嬉戏;穿过蝴蝶厅,赏月楼,毓秀楼。话说当年何止舠为了方便母亲礼佛,特建赏月楼,据说夜晚登楼,清辉满地,月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然而如今却已无法窥见当年的美景了,我们纷纷叹惋,直言遗憾。虽然如此,何止舠先生的孝心,仍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参观何园的各类房间时,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之前所见皆是雕梁画栋,小桥流水,但在书房里,西式壁炉毫无违和感的融入进去,更有芷虹阁内,巧妙地竹制折叠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会客厅的玻璃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据说这玻璃是从法国引进的,说一寸玻璃一寸金,真真是毫不夸张。
最为令人称奇的,便是石
研学旅行报告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