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
——整合调节安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治疗早搏防治房颤提高缓慢心室率改善心脏功能
2
内容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
治疗早搏/房颤/缓慢心律失常循证研究
参松养心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对心律失常药物的评判标准
遏止心律失常
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
降低总死亡率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恩卡尼,莫雷西嗪等)
-早搏减少,死亡率增加
-阻滞剂
-降低死亡率,但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增加心律失常死亡率
胺碘酮
-疗效确切,虽然能降低心肌梗
死后患者心律失常死亡率,但严重心外副作用,增加总死亡率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现状-两难境地
截止目前为止,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没有一个药物能同时满足心律失常三条评判标准
“抗律”
Na+
IKr
Ca++
IKs
抗律药物单纯阻抑对抗离子通道—治疗局限
单纯阻抑对抗
离子通道
恶化心功能; 不减少或增加死亡率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可致缓慢性心律失常
治疗简单的心律失常反而引起复杂性心律失常
心脏是一个完整结构,受多种机制调节。
单纯阻抑对抗离子通道而忽略了心脏整体调节的抗律药物,治疗存在局限性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非离子通道阻滞药物)
-对心律失常患者预后有益
ACEI–房性重构
-依那普利降低心功能不良患者总死亡率和房颤发生风险(SOLVD研究)
他汀类- 抗炎
-25268例左室EF≤40%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房颤发生率明显下降
受体阻滞剂
-作用心脏神经受体而非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是惟一能通过减少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专家共识: 黄从新陈新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010年4月第14卷第2期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理想的心律失常药物
?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毒副反应多,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其不能降低死亡率
兼顾“离子通道”与“非离子通道”-心律失常治疗新策略
遏制心律失常发生
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离子通道“抗律”
非离子通道
“上游治疗”
调律
减少或不增加
心律失常死亡率
减少或不增加
总死亡率
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确立“络虚通补”新治法
通
补
清
清火
理气
通络
益气
养阴
安神
黄连
甘松
丹参
土鳖虫
温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酸枣仁
山茱萸
调律
心络不荣
参松养心胶囊——温清通补整合调节
参松养心胶囊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律失常的“络虚不荣”的中医病机特点和用药规律,首次提出络虚不荣与心脏传导系统、心肌细胞自律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开辟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有效新途径。参松养心胶囊以“温清通补”为治则, “温阳、补益”与“清火、通络”有机配伍。一升一降,一补一通,使心之气血充沛、阴平阳秘,脉络通利,恢复心脏正常的心率、心律及心力。方中既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清火药,又有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温热药,避免了其他中药单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率缓慢和传导阻滞的弊端,体现“调”治心律失常的治疗思想
该药具有多离子通道阻滞与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揭示了临床快慢兼治,且无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脏电生理基础
快速型
(室早、阵发性房颤)
INa、ICa 、Ik
多离子通道阻滞
缓慢型
心律失常
调节自主神经
改善心脏传导
整
合
调
节
优
势
改
善
心
肌
缺
血
李宁, ,2007,87(14):995-998
李宁, 等. 疑难病杂志,2007,6(3):133-137
FENG Li, GONG Jing, JIN Zhen-yi,et al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9;122(13):1539-1543(IF:)
参松养心胶囊同时具有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
改
善
心
室
重
构
参松养心胶囊快慢兼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