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4篇
三:我依然为蜀国纵情悲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耳畔又响起这首铿锵有力的词,脑海中又浮现出三国时期战火不断,连年征战的画面。
记得初看《三国演义》,读到关羽兵败麦城,战败被俘,惨遭杀害之时,我涕洒涝沱。再读《三国演义》,当看到诸葛亮仙逝五丈原之时,我热泪纵横。掩卷沉思,也许是自己年少多情,或许是抑曹尊刘的感情导向,让我身不由己地偏爱蜀国,深深地为蜀国哀叹。
想那刘、关、张,自从桃园三结义,他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伸张正义、打击邪恶、平叛黄巾……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征战了大半辈子,终于建立了蜀国。可好景不长,坚挺的蜀国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义关羽失利被杀,急兄仇张飞遇害,刘皇叔白帝托孤,重振汉室的伟业没成,一统江山的霸业未竟,他们先后带着遗憾匆匆离去,成为人们心目中耳熟能详的悲情英雄。弟兄三人的相继去世,致使蜀国力量大为削弱,让经营出一个兵强马壮的蜀国美梦最终成为泡影。
再看运筹帷握的诸葛亮,他的一生是个悲剧。先主驾鹤西去,蜀国千万人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他不是不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君主,他更不会不知道刘氏天下的气数,可三纲五常的束缚让作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股之力,尽忠贞之节。明知自己无力回天,明知不能力挽狂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在出师表中他希望用嗣子唤起平天下的雄心,可扶不起的刘阿斗眼里看到的不是锦绣河山而是笙歌燕舞。他把所有责任扛在肩上,顶着艰难,穷尽智囊,,踏上这条不归路。七年北伐,犹未踏入中原半步,饮马黄河,终究只是南柯一梦。从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到计谋司马,徒增后人一声长叹!可是,谁曾看见他眉头紧锁羽扇轻摇的无奈,谁又听到他遥望蜀道寒云那心酸的叹息?在五丈原的枫讽秋风吹落枯叶之际,他带着宏图未展的遗憾走了,带着对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卧龙一朝魂归故里,大蜀江山土崩瓦解。
“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遥望历史的蜀地,回想那些熟悉的面孔,感伤的眼泪滑然而落。
历史的车轮碾过泛黄的史册,我依然为蜀国几度纵情悲歌。
中学生《三(2) 范文一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人物中我最佩服赵云。
在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领三、四十随从回去寻找,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却杀死淳于导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赵云把二人送到长坂桥险些被张飞误解其背叛刘备,亏得简雍解释澄清事实。于是赵云把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又回头寻找阿斗,但此时只有他孤身一人,没有一个随从。乱军之中赵云又刺死了夏侯恩并夺得了由其佩带的曹操的宝剑”青罡”,后于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但是糜夫人已身受重伤行走不便,把阿斗托付于赵云后不顾赵云劝阻跳入一口枯井自尽。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数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安全杀出重围。大难临头时刻是背叛最容易发生的时候,奋不顾身仍旧忠心耿耿拼死坚守的人是能够信任、可以重用的,而赵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范文二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利用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深深地吸引了我。
很多同学看了《三国演义》后,非常喜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我却很喜欢曹操。《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论是“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