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对象:适用全日制三年制普通中职学生。
二、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教学,中职学生在三个方面实现发展:
(一)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中职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觉意识,树立积极正确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做出努力的积极态度。
(二)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中职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了解自身角色特性、未来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三)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具备自我认识与分析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四、能力要求
1、职业态度转变
要求:了解职业角色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立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
2、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能力
要求: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专业意识,增加专业兴趣,初步确定就业行业去向。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人际交往能力
要求:掌握与同学、老师、上级、同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4、求职就业能力
要求:全面提高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等求职就业的能力,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全程实施,总课时36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
方法
教学目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
;
;
(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2
学
时
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及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关系。
;
;
。
2
学
时
课堂讲授、调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外部重要因素,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做好铺垫与准备。
;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
;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2
学
时
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