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审美主体
上面我们讨论了审美客体。对客体的讨论,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客体有可能
是审美客体。既有审美客体,当然就有非审美客体。凡不具有审美客体的特殊属
性的那些客体,自然就是非审美客体了。同样的道理,既有审美主体,当然就有
非审美主体。凡不具有审美主体的特殊属性的那些主体,自然就是非审美主体了。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赞成客观论者的观点。不管美是客体的自然属性,还是客体
的社会属性,都在我们的箭矢射程之内。因为客观论者完全排除了主体的重要而
又特殊的作用。没有离开客体的美,也没有离开主体的美。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
事实。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既不能在审美客体中寻找美的本质,也不能在审美
主体中寻找。只能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一、主体的自身需要
任何物种都有需要。人也不例外,说到底,需要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延续后
代的唯一要求。但是,人与其它物种不同,这种不同之处不仅表现为人获得需要
既为自己,也为别人;还表现为人在获得需要之前就已观念地存在着这种需要。
因此,人不仅可以按照自己“固有尺度”进行生产,还可以按照“任何物种尺度”
进行生产,并以自己固有的“内在尺度”给予指导。这种生产活动,也就是满足
人类需要的活动。不管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人类维持自身和完善自
身的充分必要条件。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①马克思认为需要
是人类的本性,离开了需要,人类社会便不复存在。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基本最
核心的原动力。
人的行为的动力不是集中在意识范围本身,而是表现在人们的需要方面。
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
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到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决定生产发展的动
力因素。②
这一段文字确认了人的需要才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批判了那种以人的思维来
解释人的行为的唯心主义倾向。这是对的。从这个意义来看,纵观人类的全部历
史,其实就是人们使用越来越先进的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物质手段向环境索
取需要的过程。人们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生产力的发展又不断
地提高和开拓人们的需要。如此反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的需要被统治阶级剥夺,由此产生阶级对立。即是
说,生产资料归统治阶级所有,劳动成果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和支配,由此就产
生了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劳动阶级要生存,
就得要争取获得自身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将尖锐,最终将发生变革,
那时,社会革命也就来临了。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
产品是劳动人民的,受劳动人民的管理和支配。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
是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受到保护。
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甚至还由于社会主义某些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
善,就造成了需要的满足与生产力发展程度不一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一方面需要是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家尽量完善社会制度,发展生产力,所以
需要和生产的矛盾就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大的社会变革就不必出现了。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人们对劳动产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人类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
一种理想的社会,也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的一切需要。需要和
生产力之间的斗争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在那里生产力的发展同人类的需要的发展
构成了一种美妙的结合。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美的最高体现。
1、需要的发展及其特点
人类的生命冲动有一天性,那就是人类总想生活得比现在还好,总是追求更
多更高级的需要。当然,这得有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只有当自意识出现以后,人
类能够分清过去、现在和将来,才能有上述追求。
人类需要的发展必然也要通过劳动这一中间环节。劳动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达到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说劳动照人类的需要来改造环境,使之能够满足人
类的这一需要;同时,劳动又创造了人自身,强化培养了人的本质力量,使人也
按照人类的需要来创造自己,发展自己。事实上这也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人类
需要通过劳动创造了生产力的劳动者,即人的因素;同时也创造了人化的自然,
即生产力中的生产资料,也就是物的因素,通过劳动,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而
生产力也得到发展。人类的需要具有如下的特点:
1)需要的范围越来越宽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我们的祖先由于自我发展的限制,他们首先碰到的问题
便是生存和延续。这一段历史时期,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想方设计满足自己
第三章 审美主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