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飞扬在课堂中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上。
一、音乐欣赏中情景的变化
当人们第一遍欣赏音乐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考虑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这种教学状况应该改变。以《三个和尚》为例,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音乐画面。
再如,对《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慢的音乐表现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对于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段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的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这就充分体现了
“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等音乐要素”的事理。
二、音乐欣赏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现象。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元素,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表现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展开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要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就可以通过情绪的变化,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三个和尚》中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
让音乐飞扬在课堂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