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 科学的认识武术.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科学的认识武术
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二)武术的萌芽、发展、发扬
1、武术的萌芽
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狩猎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赤手空拳地与野兽搏斗,还要拿起石头、木棒等简陋的工具与猛兽恶禽抗争,逐渐地形成了徒手的、持械的格斗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但却是武术技术的萌芽。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为扩张土地和争夺财富,经常发生战争,人们把在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武术的一些技术方法开始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武术的发展
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蕴育而成。
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武王伐纣前夕,即以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春秋战国时,诸候纷争图霸,战争频繁,练兵习武活动在军队和民间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如齐恒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全国性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人才。而当时的民间,就有不少武艺高超的技击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
春秋战载“墨子之门多勇士,其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墨子注重射御的教育。
西周时期的射,根据技术不同分为五种等级,一是“白失”,射箭透靶,见其镞白。二是“参连”,前射一箭,后射三箭连发而中。三是“剡注”,使箭贯穿过活物,百步穿羊。四是“襄尺”,尊卑同射时,不可并肩而立,卑者须后退一尺。五是“井仪”,射出四箭皆中靶,并成“井”字状。
秦汉以来,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曹丕《》中也十分生动地记述了他与邓展将军谈兵论技,以蔗代剑,交手相击的故事,说明当时的技击理论和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武术套路在
当时也发展较快,有单练,也有多种形式的对练。《》中所记:“鸿门宴”中项庄舞剑而意在沛公,项伯亦拔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可以说这就是剑术套路的雏形。
唐代(武则天二年、702年)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武举制考试内容包括:射箭、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语言等。射箭分: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举重即为翘关。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影响。少林寺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清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呈,除众多的徒手拳法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器械套路。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明代又是武术家著书立说的鼎盛时期,当时已完整的记载套路图谱的书籍,并开始在武术的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例如,戚继光在《》中认为“碰撞法似有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在当时,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身功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等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清代民间武术进一步发展繁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些著名的拳种体系在这一时期相继形成。
近代以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作用,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传统文化的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途径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如1910年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后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并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

1 科学的认识武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76 KB
  • 时间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