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的传说
有关柴胡的来历,有一个传说: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冼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三七的传说
三七也叫金不换,我们平时也叫田七。三七为五加科植物的根茎,由于止血定痛作用神效,故有“止血金不换之称”。民间有许多关于三七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有一天,仙子正在地里劳作,突然一只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黑熊。卡相家里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仙子为报救命之恩,便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按其指点,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老妈吃了几次,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为表示感谢,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数数看,枝有几枝,叶有几片?”经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从此,这种药材以“三七”的名称流传开来。
雷公歪打正着制乌头
相传,南朝宋文帝无嘉七年冬,彭城东头的雷家药铺门前,抬来一位面色苍白、呼吸缓慢、浑身抽搐的中年病人。
此时,雷公正在坐堂行医,通过四诊之后,便说此是药物中毒之症状。病者家人称,他常下湖捕鱼,感受风寒湿邪,浑身关节酸痛,经常服用中药,并说配的中药方中有乌头。于是雷公急唤伙计取来甘草、生姜、绿豆,熬成浓汁急灌下,良久,病人渐趋平稳,中毒症状随之消失。雷公叹道:“中药不经加工,能杀人也”。
由于古代对乌头的炮制加工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故乌头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一天,雷公拿着一块乌头回家,路过好友开的豆腐店,他顺手将生乌头放在豆缸旁,便与好友喝起酒来,不知不觉,喝到日落西山,雷公已处在醉意之中。回到家,雷公才猛想起放在豆缸旁的那块生乌头,一旦掉入豆缸内,后果不堪设想,雷公急派人到豆腐店四处寻找那块乌头而无着落。主人说会不会混在豆腐中一起煮了呢?伙计在锅中打捞了半天,果然取
出了乌头,此时乌头颜色已变白许多。
雷公将与豆腐同煮过的乌头,切片晒干,试用了几位风湿痹痛病人,果然毒性大减,于是他确定了制川乌的办法:用清水漂泡5-7天,每日换水2-3次,滤干后以10斤生药加豆腐2斤同煮,煮至无白心后捞出切片晒干就无毒性了。
杭白菊传奇
杭白菊,以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以浙江桐乡产的为地道而著称。主要产品为杭白菊,黄菊花等品种。
杭白菊其性味为辛甘苦微寒,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疏散清泻的功效黄菊花强些,白菊花兼能养肝。常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以及肝阳上亢、肝火目疾、热毒疮肿等病的治疗。
杭白菊又名“武林神菊”,我个人喜欢喊杭菊。据载,杭白菊的生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杭白菊被列为贡品,桐乡生产的杭白菊为“杭白贡菊”,一直与“西湖龙井茶”齐名。
关于杭白菊,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在清乾隆期间,乾隆皇帝沿运河下江南,龙船摇到离杭州不远的塘栖武林码头,乾隆皇帝本想上岸游览,谁知,皇后一路感受风邪,正患感冒、头痛、鼻塞、四肢无力。乾隆十分着急,急命御医看有什么良药可治?御医说:“船上已没有治伤风的药了,只有到了杭州再想办法。”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时,一名伙夫送茶到此,对乾隆皇帝说:“我有良药能治皇后娘娘的病。”说罢,跳上岸去,从田野里采来了几把野菊花,用滚水一冲,让皇后代茶喝下。
皇后娘娘喝了野菊花冲泡的汤水后,竟然在第二天头不痛,鼻也不塞了,人也恢复了精力。乾隆见皇后的身体好得真快,心里十分高兴,便一个劲地夸野菊花是神药,并立却提笔展纸,挥毫而就“武林神菊”四个大字。于是,本地所产的菊花便成了贡品,指定年年岁岁朝贡皇上。杭州桐乡的菊花出名后,杭嘉湖平原一带的农夫见菊花能治病,又被列来贡品,便开始大面积人工栽种,杭州桐乡的杭白菊几百年间声名卓著,畅销海外。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一种“功同人参”的珍贵中草药。它形似僵蚕,形状古怪,是虫又是草,不仅肺肾,止咳喘,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滋补强身,对结核菌、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癌和抗衰老的作用,我国早在元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冬虫夏
中草药趣味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