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堤下的那座小屋
——————浅析新闻语言美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最直接的丰富的载体,于是,在语言出现的同时也被它的使用者赋予了性格、性别、身份、年龄等特别的标记和某些品质。所以,语言是最有个性的,如同山上的树,没有一棵是完全相同的。
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使自己心中要报道的东西,既符合事实原貌,又不致使读者不愿看、看不懂或产生歧义或误解。
、具体真切。
新闻报道不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言之无物,而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一点也夸张不得。写新闻报道的人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即“失实”和“溢美”。所谓“失实”就是与原貌不符,内容有增减。所谓“溢美”就是过分褒奖或贬斥,这都是没有把握好报道尺寸的表现。
有许多是专业术语,即通常说的“行话”,这些“行话”需要“翻译”,才能使普通读者都能读明白。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叫做内行的人都以为你是外行,而外行的人又都以为你是内行。
而新闻获奖作品《江堤下的那座小屋》语言通俗,易懂,收放自如,事件真实,更贴近大众的心理,更贴近生活,无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又或者学者都读懂了其中的含义。饱含真情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之中寓真情。没有采用任何的夸张和渲染,只是淡淡写来,但每一个字都饱蘸着深情。
二、新闻规范和时代气息
《江堤下的那座小屋》用了五个小标题来讲述故事,整篇新闻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位江上鱼翁在夜雨里搭救翻船这一系列的故事,典型、生动、有情节的事实,组成一个个夺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特写镜头,突出地、立体地再现了人间正气,雷锋精神的英雄事迹。
有人说这是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70岁的平民英雄陆明才用亲身经历铿锵有力地驳斥了这个说法。靠打鱼为生的老陆在风急浪高中救下了差点淹死的袁孝清,认做义子后贷款为他垫付了5万元打捞费,袁孝清眼看着刚要摆脱灾难却又遭灭顶之灾,仁慈善良的陆明才义无反顾挑起了抚养两个素昧平生的“孙女”的重任。从60岁到70岁,老陆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孩子送进高等学府……
夏坚勇是散文家,在这篇报告文学里,他将饱蘸散文诗情的笔墨融入到感人肺腑的故事当中,经过多次实地采访后,他写得不疾不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让可敬的英雄隔着纸端依旧质朴真实、温暖人心。
三、准确:新闻语言的核心
有些新闻报道容易写成“半是文学创作、半是新闻事实”。这就是不够准确的原故。新闻报道有一句座右铭,叫“准确、准确、再准确”。要做到准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注意词义差别。写新闻稿,遣词造句要恰到好处,词不达意就无法正确反应客观事实,有时即使一字之差,也会造成“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的后果。这里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小岛,从地图上看,就像浮在水中的一片柳叶,陆明才就生活在这片柳叶上,种田、打鱼、养猪,一年到头很忙碌也很快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成家了,住到镇上的楼房里去了,他和老伴仍旧住在江堤脚下的三间小屋里。老伴说:不枕着江涛的声音,老头子睡不安稳。根据事实描写把小岛比作“绿叶”,把“住在江堤下”写作“枕着江涛的声音”。更加动人,形象,引人入胜。
讲究“立言得体”。文章中的事实记录没有过于夸张,都是根据基本的水文常识。立言得体,还清除了渗透到我们笔下的广告语言和大量说教性语言。整篇新闻内容都在循序渐进发展故事的情节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
江堤下的那座小屋语言美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