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第五回: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贾母等去宁府赏梅。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
——人物的梦幻惆怅与悲凉
《红楼梦》第五回的标题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以算是整个书的线索所在。其包含的内容之多不敢也不能一一道来。但读完那些预见金陵女子悲惨命运的
判词和曲,不由有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惆怅之感。
正册判词的第一首是黛玉和宝钗和在一起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先说黛玉。黛玉是极富才情的女子。判词中对她的形容是“堪怜咏絮才”,黛玉爱写诗并且写得一手好诗,而她的一生也像是一首诗。她的来到像诗,前世一段缘,许下一生泪。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转世为黛玉,延续了宝黛的三世眷恋。她的爱情像诗。
“你放心。”
“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这是宝黛的互诉衷肠,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彼此全心全意的支持,浓浓的情愫都浸润在了那句你放心和那句我知道里面。她的性情像诗,是怎样感性至极才会写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样美极的句子。她入了凡尘,却没有沾染凡尘的气息。任人世喧哗,她独守一方净土,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绝不屈服。虽然在所遗留的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黛玉的死亡,我相信她的离去一定比高鹗所作的后四十回中含怨病逝要美得多。她曾以诗明志
“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许黛玉把泪还尽离开重归太虚幻境之后,并没有留下尸身被这浊世玷污,而是想判词中所写“玉带林中挂”,只剩衣服上的玉带还遗留在树枝之上。当然这纯属个人的脑内小剧场。
爱的双方只能“心会神达”,即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也;这是双方灵魂的相互重叠,相互依偎、相互絮语、相互聆听、相互偷换,相互撞击、相互慰藉、相互融化,从而导致牵挂,痴迷,陶醉,相看两不厌,“镇日无心镇日闲”,“彩线难收面上珠”的情景。这种境界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而宝钗与黛玉是大大的不同。黛玉虽是心性孤傲清高,但是对生活有她独特的热情。从
黛玉兴致勃勃的教香菱作诗就能窥得一二。而宝钗,判词里写宝钗有让人惊叹的停机之德。她端庄稳重,温柔敦厚,善于人情世故,但她的性情是极冷的,如凤姐所说“事不关己不开口”。然而我们却偏偏没有立场没有理由去指责她。宝钗她也是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她小时候也会偷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禁书,她也会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样讽刺现世的诗文,她也有香扇扑蝶那般活泼可爱少女模样的时候,她从小受到封建传统的教育并她不完完全全是遵循封建礼教的淑女,她也本该享受青春和生命,她也本可以尽情尽兴的哭和笑,可是她遇到了这个时代,她有个不完整的家庭和不成器的哥哥,她只想求得一世安宁,只能用冷香丸生生压制自己的热情,然而最终还是如《终身误》中所唱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外
第五回的红楼梦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