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历史悠久,汉为敬州,宋改梅州,清称嘉应州;名人先贤显赫、客家山歌嘹亮、客家围屋奇葩、客家美食盈香;梅州傲居“客家三州”嘉应州、赣州、汀州之冠。但是,千百年来,梅州隐身于秀丽的崇山峻岭中,孕育出特有的地域气质,淡定沉稳,悠然清雅。犹如梅州市花——梅花,静静绽放,不断演绎着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与进取。
梅州人文荟萃,黄遵宪、何子渊、丘逢甲、张弼士、叶剑英、林风眠、曾宪梓,以及祖籍梅州的泰国前总理他信、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名人先贤,如浩瀚星空般璀璨着梅州大地。
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在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传说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晚年退居“人境庐”,还念念不忘这首广为流传的客家童谣。如今在中者们不仅可以亲耳听到孩子们念诵歌谣的声音,还能通过数字控制选播,用梅县、兴宁、蕉岭、平远、河源、连平、龙川、揭西等不同口音演绎的客家山歌、童谣。生动逼真、制作细腻、没有过多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版面,配以明暗变化适宜的灯光、声像,让观众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客从何来”展厅,记者还看见了一本特殊的数码影册族谱,大家不需要与这本“族谱”近距离接触,只须用手在悬空的上方做翻书的动作,轻轻挥动一下手臂,“族谱”就会乖巧地一页一页翻开,帮助参观者找到自己姓氏的由来和渊源,获得认同感与满足感。
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为中国客家博物馆展现客家的风土人情带来了极富趣味的表现形式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
梅州历史悠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