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期末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1 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 这种时候, 别的书都
看不下去, 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 十指连心的疼痛, 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
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祭坛四周的老柏
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然后,他紧接着说: ?这时候想必是
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 我都格外心动。 总觉得像电影一样, 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
他摇着轮椅出场了。 或者, 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 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
心里。 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 当代作家中, 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
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
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 ?史铁生的地坛, 就像陆放翁的沈园、 鲁迅的百草园, 就像约翰〃 列
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 17 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
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 49 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
坛》中有这样的描写: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
鸣的午后, 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
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
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 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 地坛中的老柏树、 草地的颓墙、
虫鸣的午后、 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 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 可以
说,地坛是史铁生的, 也是母亲的, 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
大的别样情怀。
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 ?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
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
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 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
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⑧窗上的夕阳, 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
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 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
情与感情, 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 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
来 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 我坚定地认为, 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⑨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 是铁生愿意做的, 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 更
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 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 他从
一己的
冬夜重读史铁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