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成书流传及版本
《儒林外史》创作于吴敬梓(701-1754年)移居南京之后,这在同时代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提及,吴敬梓1733年移居南京,而南京也正是该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儒林外史中所刻画的人物或事迹都有其生活原型,包括作者自己与他的一些朋友。
《儒林外史》具体的创作时间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733年-1749年之间。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也就是在1733 年移居南京以后。程晋芳《怀人诗》(作于1749年)云:“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表明儒林外史此时已完成。
虽然,《儒林外史》可以基本认定写于1733-1749年之间,但是,其开始动笔的具体时间却有不同的说法,有1736说,1740说等,
《儒林外史》的创作是分阶段的。
二,版本及流传
《儒林外史》在出炉之际,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立即刊刻成册,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其亲朋好友之间。这一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这本书很受欢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原本《儒林外史》的失传,以致后来众多版本的产生。
(733-1749之间) 失传
《儒林外史》的第一个刻本,是在吴敬梓去世十多年后,由其表侄金兆燕在扬州任官期间(1768-1779)刻印,该刻本共有五十五回,此本至今尚未发现。
--卧闲草堂本
这是《儒林外史》现存最早的刊本。
此为嘉庆八年(1803年)卧闲草堂巾箱本,共有五十六回,卷首有乾隆元年(1736年)署名闲斋老人序。
这一刻本在《儒林外史》的流传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此后出现的《儒林外史》的众多版本都是根据这一版本翻刻或增改而成的。
[简称抄本]。
(同治八年1869年),五十六回,比群玉斋本多了吴敬梓的侄女婿金和所做的一篇《儒林外史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和在这篇《跋》中指出儒林外史共有五十五回,认为卧闲草堂本的第五十六回“幽榜”是后人妄增的。
后来研究《儒林外史》的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末回是后人妄加的看法。包括胡适等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本五十六回本。
齐本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和“改”。
所增之处表现为:
(1)卷首增写了一篇同年十月惺原退士写的序。
(2)“例言”五则,用以说明他对卧本的改订情况。
(3)新增了不少评语。补足了卧评本所缺的六会(第42--55回)评语
所改之处体现在:
齐本对卧本的回目、正文都有所改动。
该本在回目方面:“总以本回事迹,联为对偶,名姓去其重复,字面易其肤泛”,自言比原本“大觉改观。对于第五十六回幽榜,改订者嫌原书“去取位置未尽合宜”,因而“姓名次序俱为另编”,也大异于原貌。对全书的文字,改订者“代为修饰一二,并将冗泛字句稍加删润,以归简括”。这种“删润”、“修饰”, 遍布全书。
齐本的这种做法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齐本对卧评本的校订可以问哦我们进一步研究校订卧评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这是其价值所在。
但是,像齐本那样大幅度,大手脚地改动原书的文字,限于改订者的识力和水平,不但没有使《外史》更添光彩,反而对原文伤筋动骨之余,大大削减了它的艺术魅力。个人认为,这种校订方
儒林外史版本讲稿 Word 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