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撤地建市十周年
滨城三中08级8班苏建欣
滨州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常年平均降雨量为56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多毫米。因此,作为最大客水来源的黄河,成为全市吃水、用水的主要依靠。然而,滨州虽然紧靠黄河,但由于蓄水设施不足,长期以来用水非常紧张。
数据显示,2005年,滨州市区仅有蒲城水库和东郊水库,一次性蓄水容量不足2000万立方米,仅能勉强维持当时二十多万滨州市民的生活用水和现有企业生产用水。每遇黄河断流或引水紧张,则经常是为保生活用水而减少工业用水,严重制约了滨州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创四环五海速度
在这个背景下,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四环五海”工程。这是一项集交通、水利、城建、林业、旅游建设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围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滨州新城,组织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专家,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立足滨州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以创新精神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描绘了建设滨州“四环五海”的宏伟蓝图。
2002年5月,“四环五海”还只是个想法;2002年8月,“四环五海”也还只是一个初步实施方案;2003年正月,“四环五海”变成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到了2005年,“四环五海”工程已基本完成。滨州人创造了可与“深圳速度”相媲美的“四环五海速度”,也初步筑起了“四环五海”大框架。
经过三年多时间,,“四环五海”和城区水系的总水面已达1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亿方。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对淤积、污染严重的城市河道和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投资9000多万元的新立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投资8500万元的秦台干沟治理工程,新立河、秦台干沟已成为城区的绿化带、景观带。
而完成这一声势浩大的工程并非易事。在工程运作过程中,按照政府启动,公司运营,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多渠道筹资建设。成立了南海、西海等水务公司,资金筹措时按照市场化运作,工程占地由农民用土地入股,按年分红,一定50年;四环河建设采取河道取土筑路、挖土填基等卖土变现的办法,缓解了工程急需资金问题。
“四环五海”水利工程是整个“四环五海”工程的关键所在。滨州市水利部门按照“四环五海”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四环五海”工程水系的勘测设计任务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滨州市四环五海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四环五海建设研究》,经评审鉴定,两成果被评定为。
村村通上自来水
供水水质是否安全,既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效果,又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滨城区为例,2003年12月,滨城区解决吃水的村庄有454个,,仅占总数的57%。其他村民则以本村小库塘及受季节影响的浅水井解决饮水问题,缺水村庄和水质变差的村庄共有553个,。其他县区的饮水情况更是糟糕。
据专家分析,造成农村饮水困难的主因,是地下浅层无淡水或淡水储量少,水质易变,不能满足人畜
滨州撤地建市十周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