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
(浅析物联网在智能交通行业中的应用)
学年学期 2011-12学年下学期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学号 11623
授课班号 28451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浅析物联网在智能交通行业中的应用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人口增多,汽车的数量持续增加,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噪声、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已经成为现在全球各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智能交通系统(II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作为近十年大规模兴起的改善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挤的有效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决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控制领域的应用,将全面提升智能交通的管控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实现从现场物理实体的管控到信息空间中虚拟镜像的管控,将为交通信息的情报化分析和交通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保障,也为降低能耗、改善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信息技术。
对物联网的认识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未来之路》《未来之路》1995年出版,作者比尔盖茨
。该书提出了“物--物”相联的物联网雏形。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
“物联网”的概念。2008年3月在苏黎世举行了全球首个国际物联网会议“物联网 2008”,探讨了“物联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以及如何推进“物联网”发展。我国于2010年初正式成立了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是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由于物联网概念出现不久,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对于“物联网”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表述。目前对于物联网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1)关于物联网比较准确的定义是: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传感网、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条码与二维码、全球定位系统,按约定的通信协议,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连接起来,通过各种接入网、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信息网络。这个定义的核心是,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每一个物件都可以寻址,每一个物件都可以控制,每一个物件都可以通信。这个定义包含3个主要含义:一、物联网是指对具有全面感知能力的物体及人地互联集合;二、物联必须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并通过相应的软、硬件实现;三、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种物品(包括人)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
(2)早在1999年,MIT的Auto-ID研究中心首先提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早提出的物联网概念。
(3)国际电信联盟(ITU)队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在任何时间、环境,任何物品、人、企业、商业,采用任何通信方式(包括汇聚、连接、收集、计算等),以满足所提供的任何服务的要求。按照这个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
(4)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报告对物联网的阐释。该报告认为:物联网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等信息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进行通信。
(5)欧盟第7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对物联网给出的解释。指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交互通信协议的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在物联网内物理和虚拟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等特征,它们能够被一个综合的信息网络所连接。
通过以上对物联网的几种表述可知,“物联网”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浅析物联网在智能交通行业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