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生与死
参考书籍:Death and Dying,Life and Living杨淑智译(2004)当代生死学。洪业文化。
课程大纲
发展观
死亡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及地位
青春期发展任务与面对死亡
成人期发展任务与面对死亡
老年的发展任务与面对死亡
法律观念与道德议题
自杀与威胁生命的行为
协助自杀和安乐死
Erikson人类发展的主要时期期
期别
年龄
发展危机
1
0~1岁
信任 VS不信任
2
1~3岁
自主行动 VS羞怯怀疑
3
3~6岁
自动自发 VS退缩愧疚
4
6~青春期
勤奋进取 VS自贬自卑
5
青年期21,22
自我统合 VS角色混淆
6
成年期至45
友爱亲密 VS孤僻疏离
7
中年期至65
精力充沛 VS颓废迟滞
8
老年期
完美无缺 VS悲观失望
一、死亡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及地位
研究死亡临终和丧失亲友之痛,旨在检视人类所面临的若干最深邃的问题。
死亡:是一扇门或一道墙
例:高雄市鼎金国小家长会出游事件
台中市长胡志强南二高车祸事件
来世形象的选择-古希腊
苏格拉底:我们只能只能选择相信哪一种死亡观
荷马史诗《奥得赛》:奥得赛死后遇见Achilles,他说:不要对我盛赞死亡的美好…。我宁可在世上当小地主的佃农,自拥一片土地,也不愿在这个死人的国度
柏拉图:灵魂不朽
来世形象的选择-希伯来和基督教
不朽有时只与神圣的东西有关
有时不死世上第四给某个特殊人士的恩典
来世可能与幽灵般的存在有关,是一种「
形体和能力缩减的存在模式」
死后续有的生命往往与人生前所留之物有关〈如子女〉
圣经的来世观是终有一天全人类将会复活接受上帝审判
不朽
来世形象的选择-回教
最后审判来临时人一生所作所为将接受阿拉审判。
回教徒认为坟墓中有另一种生命存在,死者灵魂会定期拜访坟墓,以便获得奖赏或获得惩罚
坟墓是人类转形、塑造、改造形象、预备和重新合成的中心
来世形象的选择-非洲信仰
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友恒常相称的循环
社区包含活人和活着的死人,活着的死人和其他宗教不同并非上天堂或下地狱,而是转移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这些祖灵受到赞美、尊敬,并会关注家属及族人的福祉
死人和活人具有互惠的功用,以缔造一个统一的整体
来世形象的选择-印度教和佛教
轮回的观念:灵魂会转换、转生、重生。
人类的目标在于结束轮回或转世投胎
印度教认为人死后有三种可能的形式:
一、灵魂可能升到某一层天、等候转世。二、灵魂立即转世。三、灵魂获得永远的福报与婆罗门同在。
佛教认为诸法无常,人生是苦。超越欲望就能跳出轮回,达成盘涅。
死亡在人一生中的地位
死后生命的观念
活在当下
努力规避死亡或超越死亡
生命伦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