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 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合计98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安置贫困人口。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迁出区域不同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各乡、各村。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⒊搬迁方式不同“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管理体制不同“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生态移民实行“属地管理”,移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
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540人。
生态移民搬迁调查表
规划迁出地区
规划搬迁人口
总计
302794
水源涵养林区
167764
西吉县
白崖、新营、沙沟、火石寨、偏城、马建、红耀等7乡59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
41420
海原县
树台、西安、海城、红羊、九彩、曹洼6乡及1个林场18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
19529
原州区
中河、张易、彭堡、开城4乡6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
7801
隆德县
大庄、观堡、好水、城郊、陈靳、山河、崇安、奠安、杨沟、上梁、峰台11乡70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
31800
泾源县
大湾、六盘山、黄花、泾河源、香水、兴盛、新民7乡57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
47136
彭阳县
古城、新集2乡13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
20078
重点干旱风沙区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