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
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
摘要: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制定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时,必须把眼光放得远一点,面向现代化。同时也应切合实际,与现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结合某小城镇规划设计,对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之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化效率的提高,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发挥城乡两方面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小城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兼有城乡两个特点和两种职能,自然就成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城镇化过程相伴随的是不可流动资源或半流动性资源的大量需求,城镇化过程必须遵循当地这两类资源的约束。城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我们的现状是人多、地少、水缺,石油储备短少,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要适应这种现状,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宝贵资源。
我国现正处在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发展时期,必须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做到较密集的城市开发布局,城市必须要成为紧凑的城市,与开放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我们坚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这一点对于人多地少,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我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各行各业提供资源环境允许的发展空间。按照城镇化进程发展的趋势,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各类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突出强制性内容,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要将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利用、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等内容作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执行,增强规划的刚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反馈式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在全社会推广节能、生态型城市的新理念。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再出现工作与居住明显分区的现象,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原则。
城镇概况
该城镇距市区30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0元。上缴国家税金4800万元。
规划区范围
城镇规划区是指城镇镇区、近郊区以及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控制的区域。城镇规划区范围划定的原则是:
既要满足本规划期内城镇建设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城镇远景发展的需要,包括城镇远景发展用地、城镇重要基础设施及风景名胜区以及城镇水源地等;尽可能沿行政区划界限或自然地形界定。
规划总体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实施产业兴镇、工业强镇、民营活镇、生态立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战略,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两条主线”,发挥“三大优势”,实施“四大战略”,确保“五大重点”,把该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发达区、对接城乡发展的城镇开发区、人文底蕴丰厚的文化中心区。
一个主题:新农村建设;
两条主线:产业提升、和谐
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