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作者:欧阳云骥蔡方明梁凯歌周恩来(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54年9月前称政务院)总理,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交事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和法等职。新中国外产党。1924年回国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大革命失败后,先后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底,进入江西和福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时任中共全权代表与蒋介石谈判,迫使蒋接受抗日的主张。陈毅(1958~19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4~1972)兼外交部长(1958~1972)。获元帅军衔。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随南昌起义部队南进,1928年4月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他任新四军代军长,领导开辟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军长、华东军区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参与组织领导了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等地的战役。早在建国前,陈毅就参加接待了赴延安的美军观察组。1944年底,他受毛泽东委托,就美总统特使赫尔利调解国共矛盾问题研究对策,主张不接受美蒋条件,采取既不妥协也不破裂的政策,以待时机。这一建议被毛泽东所采纳。乔冠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跨越大洋的握手——中美之旅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到长期相互敌视的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周恩来机场迎接。当他们的手握在一起时,周恩来微笑着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中美关系开始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关键性作用,在制定和执行这一时期中国对美国的方针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卓越的外交艺术。这次握手实现了中美“两洋的历史性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
中国外交大事件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