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形成路遥“乡土情结”,他的全部人生将在这里展开。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足以给人们留下终身不灭的印象。特别是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生活往往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路遥于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里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困,7岁那年,父亲把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贫穷的伯父家只能勉强供他念完小学,在这五年期间生父生母极少来看他,这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因此,物质的贫困,亲情的缺失进一步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同样,在那种环境下也练就了他刚强的意志,塑造了他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在后来的创作中极大地刺激、强化了他的想象力,促使他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路遥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如孙少平、孙少安、高加林、刘巧珍……,都具有建国以后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他们有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也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人生》中作者赋予了巧珍和德顺爷爷一种理想化的人性——即善和美的化身;《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健强已饿的饥肠辘辘,面有菜色,但他那正直、质朴、诚实、刻苦的精神品质打动了读者;《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县委书记马延雄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生命避免了两派群众一触即发的大规模武斗,舍生取义的道德精神在他身上闪光和升华。作者对这种人性真、善、美精神的揭示,基本都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准来衡量的。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路遥汲取的是儒家文化。可以看到,在路遥笔下,凡是积极奋进,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而坚强不屈的人物及其行为,总是得到他的赞赏。不仅如此,路遥还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