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中国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关键看社会稳定与否。社会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们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不法分子有利可图。他们利用人们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变换各种花样骗取钱财。因此,把握诈骗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及时发现、打击和预防此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诈骗犯罪的常见类型所谓诈骗,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产的犯罪行为。诈骗社会上易发的常见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迷信型。这类诈骗,作案人抓住被害人有严重的封建迷信心理弱点,打着算命、相面或“消灾”的幌子,通过各种名目骗取钱财。犯罪分子主要把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作为诈骗对象,通过事先“踩点”或经过推理,准确说出过去发生的事实而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进而宣称将有大喜,以收取“辛苦费”;或称将有大祸,需花钱消灾。(二)玩古型。这类诈骗主要利用人们想巧点子挣钱的心理,多以邮票、铜钱、古董、古币等古物为诱饵。作案者一般3-4人,一人充当卖主,几人扮演买主。惯用套路:骗子称在老屋或工地挖到“金元宝”,有的还附有“遗书”或银行的“鉴定证明”。凡是拿出“银行鉴定”卖元宝,都是假的。若真想买,可以先拉骗子去金店鉴定,如果不去,肯定是骗局。(三)婚介型。这类诈骗的主要犯罪形式是:2至3名犯罪分子经事先预谋,加强其中一人假装媒人,另外两人假装父女、母女或兄妹,将女方介绍给被害人,女方及其“家长”假装同意,骗得婚姻介绍费或索要聘金,再借机逃走。(四)投资型。这类诈骗主要是假借将投资采矿或者经商,利用人们想投资赚取高额利润的心理,骗取“股本”。犯罪分子一般会拿出伪造的“采矿许可证”或者投资协议,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声称“入股”之后几年内将有高额回报,钱一旦到手即逃之夭夭。(五)中奖型。这类诈骗主要利用人们“以小博大”的心理,采取电话、短信、书,信邮寄等方式将中奖信息告诉受害者已中奖,要求支付中奖费、手续费或者预交个人所得税若干元,就能得到彩电、空调、电脑、汽车等物。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汇款过去而上当受骗。(六)冒充型。这类诈骗主要是冒充电信、电力、自来水公司等企业或部门,利用人们对这些部门的信任,谎称多收了话费或水电费,准备退还,骗取被害人银行卡号和身份证号码,再通过转账等途径将卡里的钱取走。
二、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一)诈骗形式多样化,诈骗手段多样,且形式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司法实践中发现,很多不法分子拉帮结派,互相交流“经验”,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犯罪活动,并呈智能化、专业化趋势;骗术更是“与时俱进”,时常各种手段交织在一起,更具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欺骗性也越来越强。(二)诈骗越来越多地利用心理术,很多不法分子不断研究人们的心理,甚至组织学习心理学,以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三)受害人忍气吞声。诈骗大多针对,以老人、儿童和妇女,他们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主要对象。他们属弱势群体,也正因为如此,在发现上当受骗之后,很多人不敢揭露、忍气吞声,不利于对犯罪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打击。(四)诈骗数额不断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这也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在司法实践中发现,诈骗数额呈不断增大趋势,从过去的几百、几千到现在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少人因上当受骗而倾家荡产,
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