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兼程,我们一同走过
——写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际
唐伶俐
今天,是光电院的十岁生日,我来到这个朝气蓬勃的大家庭也已有八年之久,回首这些年,我为自己能够有幸加入这个团队而感到无比欣慰。
2005年加入光电院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最初的些许纠结到后来的坚定不移,是这八年的真实写照。纠结来源于我对当时已工作10多年的原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感情,在那里我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逐渐成长,历任信息处理部主任、数据处理部主任、运行管理处处长、地面站站长助理,主持和参加多项地面站接收国际卫星数据的合作技术协议谈判,参与实现了多颗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的引进和运行。在地面站工作的同时,我也逐渐认识到,相比欧美等国际对地观测强国,我国遥感技术系统投入与产出比相对较低。但迫于我当时有限的认识,如何解决,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有心无力。
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第一任院长曹健林以及光电院原副院长李传荣的远见卓识为我解除了长久以来的困惑。他们提出了要系统性解决我国对地观测技术链中数据质量分析与控制环节的缺失问题,并多方努力推动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光电院作为其技术总体挂靠单位,急需一名具有技术与管理经验的遥感专业人员牵头。此时,凭着对早日解决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问题的热忱和对我国遥感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期盼,我克服了心理上对于未知的种种不安,受命调入光电院,协助李院长组建
“中科院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总体室”,奠定了目前已拥有40余名在职科研人员、20多名在读研究生以及三个研究室的对地观测技术应用研究部的发展基础。
团队成立之初,虽然没有太多技术积累,没有外部项目支撑,也谈不上什么科研方向,但是有中科院三期创新的资金支持,有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做技术后盾,我的感觉还是比较乐观的。然而,面对统一规划、协调和发挥中科院各所优势力量这项难度大、工程性和综合性强的总体性任务,主管院领导李传荣副院长为我们敲起了警钟:对于这样一个基于总体任务成立的技术部门,如何做好总体?此项任务结束后,我们的团队又该怎样发展?
领导一针见血的发问使我开始正视我们面临的困难。团队的第一批成员主要来自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虽然系统运行经验丰富,但是工程研制经验不足,当时作为总体部门掌握的实际资源也非常有限。在科研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如何存活下来,如何长远地可持续发展,做到技术过硬,成为业内有影响力与实力兼备的团队,成为了当时我们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在“认认真真干总体,踏踏实实存积累”的思想指导下,定下了这么几条初创期的发展准则:一、开展科研、加快积累,亲力亲为、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二、把握机遇,迎头赶上,稳准狠地抓住有利于团队成长的一切机遇,为做好总体和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一切准备;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刻都要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在中科院三期创新种子资金的牵引下,我们致力于总体能力的提升和自身学科积累,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总体性任务的分配。如科学院三期创新项目“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一期75%的科研经费和“三维激光成像技术”项目80%的科研经费都部署到了科学院其他承研单位。为了保证“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总体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光电院牛书记、李传荣副院长亲自挂帅进行该项目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研究。
[精]十年风雨兼程,我们一同走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