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读书征文范文七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
《左传》既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语言简要,叙事详博;也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历史散文集,文彩照耀,情韵并美。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如“东道主”、“言归于好”、“尔虞我诈”、“风马牛不相及”等皆出此书。
大学期间,曾通读多遍,如今再读《左传》,可谓温故知新,尤其是《祁奚荐贤》,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祁奚荐贤》选自《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求回家养老,晋悼公就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职务,祁奚就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晋悼公将要任命解狐的时候,解狐却死了。于是晋悼公又问他还有谁可以。祁奚说:祁午也可以。恰巧在这个时候,羊舌职也死了,晋悼公问他谁可以代替羊舌职,祁奚说他的儿子羊舌赤也可以。于是,晋悼公就让祁午担任了中军尉这一职务,羊舌赤辅佐祁午。
大家都认为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举贤荐能,举荐他的仇人,不是为了讨好他;举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偏袒他;举荐自己的副手,不是为了结党营私。“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就是这样的人。
本人非常钦佩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品,同时也为他庆幸能遇到晋悼公这样的国君。与晋灵公相比,晋悼公具备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他能明辨是非,知道是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二是他能知人善用,他知道祁奚是忠臣,品德高尚,为人正派,能主动咨询他的建议并积极采纳。赵盾与祁奚两人同样敢于进谏,却拥有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被刺杀,一个被采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进谏的国君不同,一个是黑白不分、讳疾忌医的昏君,一个是明辨是非、知人善用的明君。忠臣遇明君,自然成就一段佳话,造就一个盛世;忠臣遇昏君,终究不过是一场悲剧。
晚清之际的龚自珍,面对“万马齐喑”的社会局面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即使“天公作美”,不拘一格降了人才,若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只会让更多的人怀才不遇,制造更多的社会悲剧。再美好的梦想,再伟大事业,再光荣的使命,都需要通过人的努力奋斗来完成、来实现,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2013年6月提出了好干部的“20字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出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所以,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时,你的幸福生活就会很快实现。
纪检读书征文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曾作前后两篇《赤壁赋》,其在《前赤壁赋》中感慨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许多多苏东坡的热情仰慕者,仰慕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也不仅仅他是一位亲民的官员,始终关注着百姓疾苦,更多的是他拥有淡视天下物的风骨以及从不羡慕和苛求奢华生活的自然情结。这种情结恰恰是让今人所仰视的,因为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韧劲、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淡视名利的价值追求。
盖古之胸有大情怀、大悲悯者,忠诚报国者,赤诚爱民者,心中都装有一股清风、一轮明月,以这种清灵之气作为内心的支撑,而使他们为官做宰的生涯充满厚度、深度和强度,进而为历史所铭记。
在读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时候,我们至少应想到三层意蕴:一则,哪些该为自己所有,哪些不该为自己所有,自有相应的规则所确定。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担任何种职务,都绕不开公与私、利与义的关系,任何假公济私、逐利忘义,都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为社会公德所唾弃;二则,不该自己得到的,无论是财富、享受、待遇还是荣誉,心中丝毫都不应当惦记,行为上即便是唾手可得也要“莫伸手”;三则,不该为自己所有,不管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何种不正当的途径拥为己有,都只是暂时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加倍偿还、得不偿失,陷入悔恨的深渊。
反观当前频发的贪腐案件,无论是曾身居高位的“大老虎”,还是曾掌管着一定资源的“小苍蝇”,之所以最终或受纪律处分,或被组织处理,或身陷囹圄,追根溯源莫不缘于不该取而取之的贪婪之心。概览贪官们的忏悔录,虽然每个人走上贪腐之路的心理路程各有不同,但最普遍的一个内心动因就是:不加节制地利用自己手中现有的权力去摄取不该为自己所有的东西,这是价值观的扭曲所致,更是内心
纪检读书征文范文七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