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晨
一、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其研究对象,包括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三个部分。
西方科学技术哲学主要研究科学知识的结构、发展和评价,研究科学知识的功能和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创立的主要理论贡献
在自然观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合理思想,批判了18世纪的形而上学和机械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
在科学技术方法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强调了实践在科学认识中的首要地位。
在科学技术观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并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提出了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等思想。
二、自然观
★自然观的演变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把世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十六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贡献。但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局限。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特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重大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突破了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崭新的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首先,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要素的属性影响系统的属性,这种关系称为加和性;2)其次,系统构成虽以要素为基础,但又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由要素之间的相干性耦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这就是非加和性。掌握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有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意义:1)在认识上,必须树立整体观,采用系统思维方式;2)在实践上,我们必须从整体观出发,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式和组织方式。功能是指系统在内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辩证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系统的功能对其结构又有一定的反作用。掌握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自然系统的内外联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结构掌握功能,也可以根据功能推测其结构。
系统的特点: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系统的层次结构特点: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性关系。
★耗散结构如何统一进化与退化的矛盾
(1)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其核心是非平衡热力学最小熵产生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广。
(2)耗散结构理论在现有科学模式下,将物理系统退化和生物系统进化有机统一起来,实质上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个别的、局部的孤立封闭系统的退化与整体的、全局的开放系统的进化是辩证统一的。
★如何理解系统中的新质突现
系统概念并不是一般地强调集合或关系,而是强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造成新质突现的关系。“新质”由系统的功能刻画,表现为一种新规定性;“突现”是指新质随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确立而同时突现。新质突现的外部条件由系统的环境提供,新质突现的内部
自辩笔记更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