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
摘要:主要介绍张爱玲海外散文的创作、分类和内容,以期让国人对张爱玲海外散文有所了解,重新审视张爱玲海外散文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学术价值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丰润。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张爱玲是80年代至90年代大陆文学界的热点。但人们一直把张爱玲分割为二,一是40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一是50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大陆谈论较多的是前一个张爱玲,而对后一个张爱玲则注意得很不够。现从后一个张爱玲入手,对其海外散文加以研究,以期让国人对张爱玲海外散文有所了解,重新审视张爱玲海外散文的价值。
张爱玲海外散文《对照记》,收入了21篇海外散文的全部。从体例和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1)纯粹叙事、忆人散文,如《忆胡适之》《忆西风》等;(2)序跋,如《〈张看〉自序》等;(3)关于文学、语言、文字等的小论文,如《关于〈笑声泪痕〉》《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等;三类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一类。其中的《忆胡适之》一文,是整个张爱玲海外散文的翘楚。现就这篇散文与大家探讨一下。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先生逃往美国。整个20世纪50年代前期,他寓居纽约,客观上成了海外文坛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张爱玲的精神领袖。张爱玲的《秧歌》出版后,张爱玲曾寄赠胡适,请他指正。胡适读后,大加赞赏,回信鼓励。此信也就成了以后《秧歌》各版的
“代序言”。1955年张爱玲抵达纽约后,专程往访胡适,受到了胡适及夫人江冬秀的热情欢迎。后胡适还到张爱玲寄住的青年会(贫民窟)回访,并电邀她赴宴(因张病未去)。所有这些,都让张爱玲十分感动。虽然此后他们未再联系,但这种感动一直深藏在张爱玲心底。《忆胡适之》正是这种感情的喷涌。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感情真挚,对胡适的怀念、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请看她第一次拜访胡适的印象:和适之先生面谈,我确是如对神明。较具体地说,是像写东西的时候停下来望着窗外一片空白的天,只想较近真实。一个文学晚辈面对“五四”文学泰斗,怎能不“如对神明”?但胡适并不摆前辈和权威的架子,他硬是要回访张爱玲,亲自光临张爱玲借住的“贫民窟”。这次回访,也就是永别!几年后,胡适先生返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宴会讲演后心脏病突发猝死,让人悲恸!张爱玲想到诀别时的场景,怎能不“有一阵悲风”,“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呢?
与张爱玲的真挚感情相应的,自然是胡适先生宽厚、博大、亲切、自然的音容笑貌了。出现在张爱玲面前的,完全是一个温柔敦厚、学富五车的宽厚长者,他丝毫不摆长辈和大学者的架子,还要亲自只身到张所住的青年会去回访,这是一般的长辈对晚辈、大学者对年轻人很难做到的。但胡适不仅做到了,而且一点也不勉强,尤其不是为了笼络人心的装假。张爱玲笔下的胡适,的确洋溢着可贵的大家风范。
胡适是一个有卓越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忆胡适之》写出了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功绩之一,她说:在这篇散文中,不仅用荣的
“民族回忆”理论说明“五四”的不朽,而且用中国革命、中国文学的现代历史说明了“五四”的不朽。一些人往往居心叵测地把张爱玲和“五四”文学革命对立起来,甚至把她册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祖师奶奶”,这种对“五四”的无知,离外国人也就仅
张爱玲海外散文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