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不论是不是真正读过,或者通读过,大约谁都知道《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国读者中,、巴尔扎克、萧伯纳来的响亮,可是他的“小人国”、“大人国”的故事差不多家喻户晓了,但同时,《格列佛游记》在一般人心中仿佛成了一本儿童读物。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如果不是,它究竟又是怎样的一本书?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语言的笔法,固然是一般儿童读物普遍的特点,但《格列佛游记》是以其杰出的讽刺垂名世界文史的,而斯威夫特的大名,至少在英国的讽刺家中,至今仍罕有其匹。也实在是斯威夫特的手段太高明了,把那些乌有之邦的故事讲的煞有介事,连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也描写的一丝不苟,以致近三百年来多少读者之贪婪的享受书中那异想天开的情节和横生的妙趣,而不去管那些故事背后的意义以及作者写这部游记的真正动机。
第一卷是标准的讽刺,可是写得很迷人。虽说大家现在都承认小人国实际就是暗指英国,利立埔特也就是英国宫廷的缩影,但人们还是不得不佩服斯威夫特惊人的想象力。他何以会想的出小人国这一点子来呢?格列佛与利立埔特人之间的大小比例是12:,不曾出一点差错。从写作技巧上讲,这种视觉的选择是天才的,而他所产生的效果则是无处不在的幽默。
国王之消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统治者,为什么呢?原来也就是比手下的大臣高了一个手指甲,这是对英国皇帝的嘲讽。作者又通过大臣不学无术即可 做官,辛辣地揭露了当时朝纲、选举、社会制度的不公。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游记,与第一卷适成对比。格列佛来到大人国,仿佛自己成了一个利立埔特人。比例倒了过来,视角一下子有居高临下变为处处仰视。这一强烈的对照手法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人国虽不是斯威夫特的理想国,但他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位较为开明的理想的君主。这位君主博学而善良,他以一种十分简单的政治和法律统治着这个国家,这就对人的道德心提出了要求,尤其对统治者的道德提出要求,统治着腐败堕落,不能身正,老百姓的歪和斜是必然的,不能一位马骂人心不古。斯威夫特当然不便直接来痛骂英国统治阶级,他依然采用讽刺可这是的讽刺方式已经和前面不一样了,不是正面去讽,而是大说反话,故意把自己立为靶子,然后借大人国国王之口加以无情的攻击。这种讽刺相当尖锐,具有叫对手无法还手的力度。
第三卷实际是由五个游记组成的。勒皮他游记是第一个,他讽刺的主题显而易见,就是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和剥削。斯威夫特是爱尔兰人,他希望自己的民族获得自由和解放是自然的。
在巴尔尼巴比游记中,斯威夫特的讽刺是直接的,不加修饰的,讽刺的对象是拉格多大科学院。显然,拉格多大科学院影射的是英国皇家科学院。斯威夫特似乎对不切实际的、脱离生产的所谓科学很反感,所以予以无情的讽刺和挖苦。从黄瓜中提取
阳光......笑话实在很多!
第四卷慧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了,在斯威夫特刚刚告别人世,一场旷日持久针对第四卷的抨击就开始了,到十九世纪,这种抨击到了极点。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不过我们仔细读过第四卷后,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遭遇的是必然结果。《格列佛游记》中第四卷是斯威夫特炮制的一出寓言:“骃”就是马,“慧骃”就是有智慧的马。有智慧的马会说话,这在寓言中不算稀奇,蠢驴照样可以开口讲话。问题是,越到后来我们越清楚地发现:慧骃
讽刺当下,敲响警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