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2013年7月,作为山东省选调生招录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批选调村官,我来到历下区智远街道盛福庄工作。当此之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渐次推开,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镜像丰盈着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
初到农村,工作环境、生活节奏较之以往大相径庭,产生了些许不适。一是只身于近2000村民的新型农村社区,工作无从下手,不想进群众家的防盗门,不愿说暖人心的乡里话;二是得益于全区经济发展的利好局面,村级组织为我安排了独立办公室,空调吹多了,思想懒散了,开始迈不动腿、张不开嘴;三是个人思想没摆正,已然在心里种下了“官瘾”,“选调生”成了前置身份;四是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和民生诉求估料不足,自诩“高材生”,装作“明白人”,拿“书生意气”来“指点江山”;五是不会同村“两委”班子和其他工作人员打交道,“大学生村官”成了一顶好看不实用的“帽子”,煞有介事地戴在了头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身处希望的田野,面对质朴的村民,农家出身的我为什么不知从何干起?作为一名年轻党员,“群众路线”为什么只是空洞的说教和无力的口号?怀揣青春梦想到农村干事创业,为什么有人持以“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怀疑态度?省委组织部良苦用心打造干部培养的新链条,难道要在两年服务期拿着党性浑浑噩噩走过场?
带着这些思考,在农村改革发展大潮中寻找完善自我的契合点,恳恳尽忠,谦谦自悔。近一年的实践经历告诉我,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好作风才能孚民意。
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穷则思变”,为了突破“三农”知识匮乏的困境,我向区委下派的“第一书记”学农村工作方法,向村里的老党员聊村情民风、叙发展远景,向专家学者、优秀村官代表就有关问题取经问路、借力打力,撰写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初步掌握了涉农政策法规、党员人数构成、困难家庭情况等,为打开工作局面提供了有利抓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不能因职务高低、年龄大小、阅历深浅而区别对待,要一以贯之持久学、深入学、广泛学,在学习上搞形式主义百害无一利,花拳绣腿、装模作样只能自讨苦吃。
先当“村民”,后当“村官”。记得给一位残疾村民办理低保边缘医疗爱心卡(区财政每年每人拨付800元门诊医药费至卡内),办结完毕后,这位村民激动地说:““感谢政府给我们办了件好事。”我由此深受触动,群众的诉求很朴素,群众的期望并不高,关键在于使政策落地,把好事办好。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桩桩件件都让我警醒自励、红脸出汗。“村官”只是一个头衔,囿于名利则寸步难行,瞻前顾后必举步维艰,只有把“农家娃”的底色亮出来,才能在与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增进真情实感,进而达到水乳交融的至臻关系。
不可坐而论道。行胜于言,“四风”问题的本质即是为民服务虚与委蛇、冷暖安危视而不见、理想信念莫衷一是、攻坚克难踟蹰不前。村党支部书记胡金芳同志常教导我说:“光指挥不行,带头干才能服人。”此话一语中的,给“群众路线”画了一幅生动“肖像”,勾勒出党的事业勃发不息的力量根基。
为了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我跑遍了辖区近200家个体户和30家企业,利用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将统计台账信息录入手持PDA设备,一遍遍向经营户讲解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尽最大可能打消他们的疑惑和顾虑,自己慵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