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1925年8月8日,邓颖超与周恩来结为夫妻。从此,一生相伴50余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留下了为世人所传颂的佳话。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和陈独秀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朱德一起粉碎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成发动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6年一直担任国务院总理职务,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出席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他为保护一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并与“四人帮”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74年,周恩来的病情已相当严重,据有关记录统计,周恩来在1974年1月到5月的5个月里共计139天的实际工作量为:每日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的工作量在12小时以内。此外,从3月中旬到5月底的两个半
周恩来生平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