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小知识
陶瓷文化陶瓷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瓯越先民,为适应定居农业产生、满足生活需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陶土烧出适应各种用途的器物,器型有釜、罐、壶、豆、尊、钵、瓶、盆及网坠,纺轮等。由于瓯人善作陶器,更有一种盛器,状似小盘,便被称之“瓯”。对瓯人、瓯地的称呼,瓯字也便从瓦了。由于陶器的制作材料陶土,它的烧结程度低,断面粗糙无光泽,吸水性大,作为盛器,它的缺点较明显、并不能令人们满意。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使用材料的改进,人们认识到以瓷土为胎,它的烧结程度高,坯体坚硬细密,断面细而有光泽,甚至不吸水,外表再涂上釉,既美观又实用。大概在晚商至西周早期,浙南地区己经出现了泥质硬陶。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的原始瓷器在浙南地区都有出土、此时的原始瓷器以瓷土为胎,胎体厚实、质地坚硬,饰有简单的纹、施黑褐或青色釉。“釉”是陶瓷器的外衣,它是附在坯体表面的一种玻璃体和晶体的混合层。在制陶向制瓷技术的过渡中,釉的发明是很重要的事情,在中国陶瓷史上税是和原始瓷器一齐诞生的。1983年,瑞安在文物普查中,在辜胜岱石山等新石器晚期遗址和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三宗七件原始黑釉瓷器,从而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因为釉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瑞安发现的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出釉瓷器。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它反映了瓯越先民的创造智慧,也是瓯越文化对中国陶瓷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温州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今已查明的古窑址达二百多处。晚商西周,瑞安、乐清等到地就出现了原始瓷,其中的黑褐瓷,至今全国仅此发现实物。东汉晚期,瓯窑已能烧制青瓷和黑瓷两类瓷器:窑址分布在今永嘉楠溪江畔的东岸与罗溪等地。两晋南朝,瓯窑产品釉色淡青,晶莹滋润,被称为“缥瓷”;窑址仍在楠溪江畔的东岸、罗溪等地。晚唐、五代、北宋,瓯瓷胎骨细密,釉色光泽如玉,造型新颖活泼,并饰有莲、荷、葵、菊、卷草、牡丹等花卉图案以及褐彩装饰:窑址从楠溪江下游发展至今温州市郊、瑞安、苍南、泰顺、乐清等地,以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窑场婉蜒数里,产品淡雅晶莹,颇负盛名。南宋至元,由于龙泉窑瓷器崛起成为名瓷,瓯窑改生产仿龙泉青瓷,同时又出现青白瓷和黑瓷;窑址分布于永嘉桥头、朱涂以及乐清、泰顺、文成等地。瓯窑青瓷衰微后,明清时还出现青花瓷,窑场分布今苍南、瑞安境内。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和永嘉一带瓷业发达、瓷密林立。窑炉技术已由古老的“馒头窑”发展到“龙窑”。龙窑依山坡而筑, 高2米左右,长度可达几十米。前设“燃烧室”,后置“排烟孔”,窑顶采用“卷拱式”,宛如巨龙卧于山坡,故称之为龙窑。对当时的瓷片作科学化验,结果表明,其烧成温度已1310℃, ±20℃,吸水率为0、28%,抗弯强度达710KG/CM’。可知当时产品已由原始瓷器跃进到真正的瓷器。由于永嘉一带的瓷土和浙东上虞的瓷土的化学含量不一样,原料的差异,造成瓯窑和越窑的胎质和釉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系列,呈现了瓯窑独特的风格。至晋代和南朝,瓯窑己在全国享有盛名。清人蓝浦在《景德镇图录》中说: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之温州府。自晋己陶,当时著尚”。西晋人杜毓在《苑赋》中说: “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这是最早记载瓷器产地的文献。晋人潘安《笙赋》中有“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这是用色与味来表达一种意境
陶艺小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