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羽化成蝶——我的专业成长故事龙山县里耶小学杨安如果生命是大树,梦想就是树下的滴滴露珠,永远晶莹在生命的精彩中;如果人生是蝴蝶,信念就是那茧中的蛹,孕育着痛苦的蜕变但执着而快乐。16年前,带着纯真和热情,我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在教师岗位上开始寻找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默默期待羽化成蝶的旅程。一、勤能补拙——作茧自缚1997年9月,走出永顺民族师范的大门,我来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当上了一名“孩子王”。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台下50多位和课桌齐高的孩子,面对着自以为再简单不过的浅显课本,我不禁有些窃喜:这不是小菜一碟吗?可一到教学实践中才发现,自己的“满腹经纶”对这些小不点来说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一堂课下来,看到孩子们一头头雾水,一双双茫然的眼睛,我意识到自己第一次上讲台的失败,恰巧第二天,教导主任便来听我的课,结果可想而知,甚至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也不过分。但庆幸的是我碰到了一位善解人意、很有文化涵养的老教师,她轻轻地鼓励我:“不要紧,你只是缺乏教学经验,多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我相信你会成长的很快。”并耐心地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教学太理性,没有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上课没有激情,说话过于平铺直叙。看来自己先前引以为荣的那点“学历资本”并不能拯救自己。身处异地他乡,巨大的环境反差,教学失败给我带来的心里震撼和压力只有我心里最清楚。但我暗下决心:我不笨,我相信——勤能补拙!于是我用勤奋与刻苦来“作茧自缚”了!勤能补拙,我以谦虚的心态来学习他人之长。我经常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凡是语文公开课,研究课我必听,每次听课,我都会把执教老师讲课的过程及课后老师们的评课意见用心记录下来,回来再好好消化。慢慢地,自己对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渐渐有了豁亮感。我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课也越来越受孩子们喜爱,在随后进行的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比武中,我上的《刻舟求剑》竟获得了一等奖。勤能补拙,我用书籍润泽我的生命。为了让读书充实我的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遇到了甘露般一头扎进了书海中。那几年的时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语文的境界与追求》、《倾听着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书籍,使自己有了“感立潮头唱大风”的胆识和“学为人师”的内涵。此外,我还长年坚持订阅《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刊物,领略教改最前沿的理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在阅读名师,反思自己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这给了我更大的鼓舞,给了我信心和力量。除了阅读教学书籍,闲暇时,我又开始阅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可以让我触摸孩子的心灵,保持一颗童心,从而让我和孩子们更贴近;我还迷恋那些曾经学过的经典读物,从《论语》,《孟子》到《诗经》,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都重新浏览,体味。书籍润泽了我的生命,书香提升了我的人生,我深深知道——是读书为我的羽化成蝶打开了第一扇窗!勤能补拙,我把别人的休息时间用来充电。现在,为了提高自己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我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如何制作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知道,语文是情感的产物,它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用高超的“演技”来征服学生,于是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各项教学技能,为的就是用自己的激情来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作茧自缚 羽化成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