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释迦佛及其学说的一些问题之探讨根元前言佛教从公元前五世纪初创立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流派众多,异彩纷呈,面对浩浩三藏,真使人有望洋兴叹之感。但不论大乘小乘、南传北传,八万四千法门,林林总总,追其根溯其源,总有其根本的思想法则,而欲探求佛法的根本大义,必不能离开创教者现实的心路历程而妄生猜测,不管是高推圣意、虚构神话传说,还是贬损先圣,把佛陀庸俗化,都不免失之偏颇、离佛甚远。因此,本文尝试着以平和的态度,从现实的角度去探讨佛教的创始者释迦佛(以下简称释迦)其人及其学说的一些问题,倘能使阅者得到一丝半毫的启发,则吾之大幸也。一、锦衣玉食,辞亲割爱为哪般出家前的释迦,过的是优裕华贵的贵族生活,他为什么要踏上一条独身寂寞的修行之路呢?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他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但每个人要作出人生的关键抉择,总有其必然的一些因缘,我想从三个方面去分析释迦的出家之因:(一)政治环境。许多书上宣称释迦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王子”,咋一听好似权势显赫、身价无量,殊不知处于东北印度之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方里的小国,乃是由互相邻近的以释迦族人为主的十个小城邦,根据贵族民主共和制联建而成,推选其中最有势力的迦毗罗卫城城主净饭为国王,国名也即由此而来。这个小国虽然内部实行民主制,但它附属于当时比较强盛的君主制拘萨罗国,正所谓国土危脆,风雨飘摇,弱小的迦毗罗卫国随时都有覆巢之危。据说释迦刚出生不久,就有一位名叫阿私陀仙人的相士为他看相,预言他将来不是成为统治全印度的转轮圣王就是成为出世的思想界领袖转轮法王。姑且不论有无其事,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迦毗罗卫国亟需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将其整治振兴。可是以释迦的性格,天性仁慈宽厚,见到田间的小虫被鸟儿叼吃都大生怜惜之情,更何况要在那种野蛮、混乱的社会中去征伐杀戮、于腥风血雨中周旋过活,他又于心何忍呢?(二)内部权力之争。这一点素为学者所忽略,但从现实的人生,推今及古,却不能完全否认。我们知道释迦出生后才七天,其母摩耶夫人即因产病而逝,而后他由当年同时嫁给净饭王的摩耶之妹------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净饭王固然很疼爱正妻遗下的独生子,比如按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和刹帝利种姓的传统习俗,培养他从八岁起学习字书、吠陀、武艺,据说他精通六十四种书,武艺超群,可见是自幼受过完备的贵族教育。但须知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后来也生下一子名叫难陀,很难说她就完全没有亲疏之分,况且释迦的堂兄弟又不少,因此内部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情况可以想见。再者,迦毗罗卫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净饭王为稳固其国王地位也的煞费苦心,从释迦成年后迎娶的乃是其亲舅善觉大王(十城邦之一的天智城城主)的女儿耶输陀罗一事就可嗅出浓厚的政治联姻的气味。显然地,以释迦的沉静性格,他对政治舞台上的勾心斗角并无兴趣。(三)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释迦自小好静,爱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叔本华说:“死亡是产生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任何人,不管贫富贵贱,上至帝王,下至乞丐,都有老死的一天。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乃是困扰人生的最大问题。当时印度的思想界可分为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正统自居的婆罗门教思想,一是以“六师外道”为代表的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在生死问题上,婆罗门教宣扬的善恶业报、三世轮回、梵我同一的观点固然令人宁信其有,但“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和劳民伤财的“祭祀万能”的做法总让人觉得那些道德的说教是婆罗门教徒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虚构起来的。当自身的行为腐朽堕落时,再圆满的说教也显得苍白无力。六师中的不兰那迦叶就倡导“无善恶报论”,他说:“无福无施,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世无阿罗汉等成就者。”①“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岸脔割众生,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亦无福报。”②认为一个人即使是杀盗淫妄、翻墙抢劫、放火烧屋,都不算行恶,反之,一个人即使大行布施、克己、诚实也毫无善报,这就否定了因果关系。顺世论师阿耆多则认为:“受四大取命终时,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若人死时,床舆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皆悉坏败为断灭法。”③反对天堂、祭祀、果报等说法。至于末伽梨瞿舍利倡导的宿命论自然更不能为释迦所介接受。总之,人皆有死的悲哀感令释迦无比痛苦和烦恼,而各种纷繁对立的哲学理论并无释去他心头的疑虑,生死事大,正如他所言:“诸有生者,会有别离,若人觉知世间之中皆有别离而不能捐别离法者,此非善利。又如有人作事不成,死时将至,而不疾为善,此非善智。”④他决心亲自去揭开生命的谜底。因此,尽管是“我时年少,童子清净,青发盛年,年二十九,尔时极多乐戏,装饰游行”,他还是毅然“
关于释迦佛及其学说的一些问题之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