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一)自我意识决定心理健康水平
(1)潜意识理论
(2)人格三分论(本我,自我,超我)
(3)性本能理论
(4)早期经验论
(5)释梦理论
日本心理学家前田重治提出的从三种水平的自我看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
2000年樊富珉等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大学生消极自我概念容易诱发忧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不健康心理
(二)自我意识影响人的成就水平
导向激励作用
自知能从自我实际出发,确定成才目标;
自信能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强大动力,迈向成功。
自我控制作用
有效控制自我,能把握成功;
易于情绪化、缺乏毅力,难以成功。
内省调节作用
遇到问题进行反省,找到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积极行动。
即起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作用,走向成功。
二、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
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
罗杰斯自我的概念:现实的我、未来的我
心理学中重要的自我的概念
主观我(I)、客观我(Me)
理想我、现实我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生理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
心理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认识和体验
社会的自我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
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自我形象得到良好建立,人就会生活有信心及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
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过20多年的时间。
它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而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自我形象得到良好建立,人就会生活有信心及动力,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进一步迈向成熟的阶段。
自我意识的形成的三个阶段
(奥尔波特)
生理的自我(自我意识的产生3岁前)
3个月:能辨认自身以外的世界
5个月:略知别人的存在
8个月:了解自我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名字会作出反
应,但人我不分,物我不分
1岁:区分动作和动作对象,认识镜中“我”
2岁: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自我概念
3岁:自我中心期,“小大人”,常表现出“我要”、
“我来”的行为
社会的自我(自我的发展3岁---青春期)
客观化时期。
关注自身以外世界。通过与他人交往,从周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