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概念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主要成就是诗歌,其特点是梗概多气、慷慨悲凉。
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三苏、宋氏三姐妹);
七子:孔融、阮瑀、应瑒、陈琳、徐干、刘祯、王粲;
蔡琰(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诗歌内容。
1·反映了汉末动乱和百姓的苦难。《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肠。”
2·抒发了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文学创新和贡献:
1·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
2·为四言诗注入新的活力。称“四言独步”。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诗歌创作。
1·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
2·内容上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多相思离别居多。诗歌充满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丕
散文创作。《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文论《典论·论文》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世称“陈思王”。(“才高八斗”谢灵运)
诗歌创作。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其前期作品主要有感时伤乱和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两类。《送应氏》《泰山梁甫吟》《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杂诗》等。
辞赋《洛神赋》
评价
1· 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2·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建安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