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发布时间:2008-10-27 11:52 来源:人教网作者:佚名[打印] [评论]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
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性质
 
 
 
主要
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8-11-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