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中介产业一转眼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踏入这领域时,正值台湾失业率的高峰,%。这样的数字不好懂,我举个简单的数字来说,台湾两千多万人,扣掉年轻的年老的与不能工作的人口,可工作的劳动力大概就是一千万人,%,指的就是可以工作而且努力在找工作的人,常态性的都有五十万以上的人找不到工作,隐藏性的失业人数更高于此。
所以台湾社会大概也就那个时候开始,重视到整体的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问题,相关的立法与就业辅导专业开始发展,相关的实际作为与研究也开始落实,也开始有人意识到求职技巧很重要,进而各种求职管道持续发展,配合着网络兴盛,网络人力银行这种网络招聘型态取代传统的报纸等相关管道,成为台湾岛内招聘应聘的最主要方式。
说到失业这问题,这边大概区分了三种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这类问题不大,主要是转换工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透过网络增加求才、求职双方信息互通,可解决这个问题。
(二)循环性失业,这主要是受到景气影响,或是一些全球性的重大事件而导致。
台湾早年的失业率在2%上下,主要是这前两种类型,问题不大,真正问题大的是第三种—结构性失业。
(三)结构性失业:市场上持续缺工, 也持续有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
这个问题有几个层面
首先, 真的是同时很多人失业, 也同时存在着许多公司要找人。这里的问题是, 这些失业的人是否都适合到这些缺工的公司工作呢?
假设失业率4%上下, 大约有40万人失业, 市面上也有超过40万个工作机会。
问题是, 这能像一个坑塞一个萝卜的方式把它填进去吗? 答案是不行的。
因为产业结构的变迁, 目前退离职场的许多人, 年龄学历技能等已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而许多企业也都为找不到适合的人苦恼, 科技变化得太快, 新生产线一直出来,许多公司一直为找不到够学历够条件够技能的人而烦恼,而那些失业的人呢, 对这些公司而言技能不够雇用了反而会造成管理上的困扰。
求职求才彼此有需求, 彼此无法满足, 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问题很难解, 不是政府劳政体系或企业端就能解决的,整体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 教育政策, 职业训练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都要进来,这几年最多看到的是砸钱雇用失业者, 短期救助让失业率数字好看一点,而其它的一些作为, 至少就我这些年的深入观察, 并未帮到什么。
话讲回来,台湾的产业市场,这几年的变化很大,这个要整体说起。早期大家都知道台湾以传统制造业起家,例如纺织、模具等都是出口大宗。
之后主要是电子产业蓬勃发展,半导体业、通讯产业、光电产业都有很好的评价,也有不少公司排名都挤得上世界前十强。
但是有个根本问题,台湾的制造业的发展,其实深度并不够,并不是在同一个产业中去深耕,包含上下游,从研发设
台湾的职场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